12.善與惡的彼岸(十)(1 / 2)

不光是馬賽,與他進行同步的羅蘭、參與戰鬥的法芙娜、海因克爾、還有女孩們也感到微妙且詭異的偏差,而最能將這股違和感準確描述出來的,就是馬賽所說的那兩個詞。

偏執與矛盾。

偏執不難理解,那個詞本來就是精靈一族的代名詞,更是帝國技術人員的身份銘牌和墓誌銘。

“沙拉曼達III”身上的偏執部分多到幾乎滿意出來,極限強化的空戰機動性,最合理有效的中近距離戰鬥用武器配置,兼顧攻擊和防禦機能的流體金屬裝甲,在城市戰之類的狹窄環境裏也能有效發揮機動性能的變形結構、比人類更狡猾的人工智能……如果說這是腦袋正常的家夥想出來的設計,那這個世界早就成了超巨型精神病院了吧。

至於矛盾,直接與“軍團”戰鬥過的安麗埃塔也能很明確的感覺到,這玩意兒和迄今為止所有交手過的“軍團”都不同。

以絕對優勢的數量碾壓對手,性能方麵隻要略勝對手一籌即可,持平也無所謂,反正形成足夠的數量去衝擊對手,沒有推不過去的。

這就是“軍團”的基本思路。就算沒有接受過完整的軍事教育,隻要和鋪天蓋地的亡靈大軍交過一次手,立即就能從骨子裏感受到鋼鐵洪流的可怖和確實有效性。

可是“沙拉曼達III”完全不一樣。

和馬賽說的一樣,這種將單一機體強化到極限,不計成本也不考慮生產性的武器,和迄今為止的“軍團”簡直是背道而馳。和“開發人工智能”這一初衷也有著明顯的偏離。

帝國到底是基於什麼樣的思考才會設計並製造出那樣的機體?能弄清楚這一點對把握今後“軍團”的開發、裝備動向,以及帝國整體戰略結構的調整等等,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但眼下最主要的是如何應付以“沙拉曼達III”為首的“語言之塔”防衛力量。

皇帝下令停戰後,帝國軍也沒有難為他們,隻是增強了監控和安保,接下來雙方就隔著一條馬路、一棟樓、一個窗口、一堵牆對峙起來。濃濃的火藥味橫亙在波恩街頭。

雙方都清楚停火隻是暫時的,隨著局勢的變化,可能下一分鍾和平的街道就會化為戰場。為了迎接隨時可能降臨的戰鬥,雙方都在爭分奪秒的進行準備。

這種時候任何一方的錯誤行為,都可能會成為扔進火藥桶的火星。帝國軍害怕違背皇帝的命令,搞出不必要的麻煩,“自由軍團”則害怕因為不夠慎重,結果給正在與諸國代表接觸的羅蘭造成不利影響。於是乎在雙方的忍耐和自我克製下,氣氛雖然緊張,但還稱不上危險。

“直到交涉完成為止,雙方都無法輕率行動,等到交涉結束……不,在最終走向明確,但還未正式變成結果的那一刻。可能就會產生激烈的變化,可能是全麵衝突,也可能是小分隊級別的作戰。不管是哪一種,首先上陣的一定是那架怪物。”

“沙拉曼達III”在之前的戰鬥中已經充分展現了壓倒性的戰力優勢,帝國方麵沒理由將已經證明的強大戰鬥力擱在一旁。戰鬥一旦打響,馬賽他們必然要麵對“沙拉曼達III”的猛攻和壓倒性數量優勢的帝國軍合圍。屆時他們不光要自保,最糟糕的情況下,他們還要設法營救被困在“語言之塔”裏的羅蘭及共和國外交代表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