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善與惡的彼岸(十八)(2 / 3)

以“阿賴耶識”為代表的新技術體係最先衝擊的就是與帝國製造的工業品掛鉤的帝國馬克。由於有了替代品,帝國工業品不再是不能少的必需品,諸國對帝國工業品的進口必然會減少,同時會大力引進共和國技術體係來抵消對帝國技術體係的依賴。共和國借此不但可以削弱帝國的經濟實力、影響力,還能增強自己的影響力,形成正麵的經濟循環。接下來共和國與諸國政府會增強對經濟領域的控製,並且在金融領域對資本有諸多管製措施,使得帝國難以單單通過運作資本的方式來收割財富。

共和國及諸國日漸增強的綜合國力會讓社會與政治環境趨於穩定,帝國將更難以通過製造政治危機的方式來製造別國資產價格跳水,哪怕製造了,由於管製措施的存在,財富也難以流出諸國,重新流回帝國儲備新一輪的流動性。

屆時除了直接宣戰以外,已經沒有什麼手段能打斷共和國與諸國的上升過程,整個新秩序將徹底瓦解。

“如果僅此而已,還算不上心腹大患,或者換句話說,肯定算不上比全麵總體戰提前爆發更嚴重。之所以對帝國和新秩序而言,比在完成準備前就發動總體戰更危險的原因在於,共和國采取了完全迥異於迄今為止所有大國崛起的方式,對帝國的根基在進行侵蝕和腐化。”

李林依然保持著優雅的微笑,一旁的尼德霍格已經蹙緊了眉宇。

帝國和新秩序得以維持的根基在於對全世界財富的收割和再循環,共和國和新技術體係的崛起不但使得共和國自己成了無法收割的對象,隨著影響逐漸擴散,還會使得以往對其他國家的收割組合拳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反噬帝國自身。

首先共和國保證了自己不被帝國收割,然後通過持有大量的帝國馬克外彙儲備來對帝國“抽稅”。具體做法是當帝國製造了“危機”,開始收割他國時,共和國和帝國一道低價收購資產(包括不限於原材料資源的開發權,競標基礎設施建設,或者隻是收購一些資源,或者參與重建或者投資)。這就等於,對帝國來說,回到手裏的隻有紙幣而非財富,隻有通脹而非實際的好處。

“短時間內,這種趨勢不會讓帝國產生警惕,或者說不會讓帝國疼到警惕。但隨著需求的減少,帝國的企業和工廠生產的工業品必然會出現滯銷現象,帝國馬克也會貶值,物價飛漲、社會矛盾尖銳……也就是通貨膨脹引爆的經濟危機。以帝國的國力和體量,一場經濟危機還不至於讓國家毀滅,但問題是這之後。”

經濟危機必然導致帝國的力量受損,放在過去,帝國需要找一個對象收割財富與輸出危機。但屆時帝國將會發現不但無法收割共和國,連帶對其他國家,也剪不了多少羊毛了。

正所謂此消彼長,當帝國飽受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折磨時,共和國並沒有停下實力積累,最終雙方的實力對比將會抵達一個微妙的引爆點。即帝國逐漸難以支持帝國馬克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霸權地位,共和國的國力則增長到了足以推動自身貨幣國際化,取代帝國馬克的地位,捎帶著還能向外國輸出各種基建、技術、產品,構築起自己的貿易體係。這時帝國會不得不麵對一個事實:使用以往的收割手段,不但是有沒有利益的問題,而是可不可以回本的問題

原因在於,以往帝國引爆其他國家的危機,製造資產價格波動後,能以帝國馬克低價收購他國優質資產並且回收流動性,雖然會被共和國截留一部分,但絕大部分收益仍然是帝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