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黃金的終焉(四十一)(1 / 2)

“先聲明,這個形態是你的認知。在這個空間裏,形態沒有意義。”

通過接觸的情報結合想象,為不定型的意識賦予形象。

之前的記憶管理者也是如此,有了“書架”、“圖書”、“李林的意識領域”等等先入為主的印象,自然而然構建出了形象。如今穿著病號服的孩童也出自同樣原理,是被賦予了形象的意識。

隻是和之前不同的是,站在羅蘭麵前的是主人格,擁有近乎絕對的支配權,他要消滅羅蘭,沒有任何人可以阻礙。

是否要消滅——在決定這個之前,還有一件事要做。

“什麼是救贖?”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問題。

羅蘭最終的目標是世界與眾生的救贖,嚴格意義上來講,李林並並沒有必須竭盡全力阻止他的動機。

可反過來,他也沒有幫助羅蘭達成願望的理由和必要。

消滅還是助力,讓世界就此毀滅還是延續下去,一切取決於羅蘭的回答。

對羅蘭而言,什麼是救贖?他想要救贖的對象是誰?他要如何救贖?對他來講怎樣才算是實現救贖?

得到答案之後,選擇才會產生。

羅蘭很清楚這一點,同時他也很清楚“愛和包容”、“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之類的理想論非但無法打動眼前這一位,還會促使他認定世界根本沒有救贖的必要。

沒有人比他更現實,也沒有人他更清楚世界的殘酷與人類的卑劣。光靠動聽的話語和美好的理想,是說服不了他的。

“這個世界,還有值得去愛的事物嗎?”

平靜的話語實在過於空虛,羅蘭遲了一拍才反應過來那句話語裏包含的意味。

李林並非不了解何謂高潔,何謂溫柔,亦非從未見識過高潔或溫柔的人。

但,在他看來,這些人是稀有的極少數,他們並不會改變世界和人類的本質。即使有所改變也隻是一時的,隨著時間推移,固態萌發,一切照舊。

這種見解無疑很悲觀,同時也無比的現實和正確。

最後一定會變成這樣——那張沒有表情的稚嫩臉龐無聲的訴說著,那份篤定和現實的壓力差點讓羅蘭後退。

正常環境下,羅蘭會用大人式的狡猾來避開這個問題。可如今……如果說服不了李林,這個世界也就真的萬劫不複了。

沉默了一息,讓思維和情緒的波動趨於平緩後,羅蘭回答到:

“我覺得,所謂救贖,是讓人們將視線從過去的屍骸上挪開,獲得開拓新道路的勇氣和力量。”

“哦?”

沒有表情的臉孔無法判斷感想,形式上的疑問語氣也無從判斷真實想法。羅蘭讓心中的忐忑平息下去,繼續說到:

“人們不能忘記過去,因為忘記就意味著背叛。可反過來一味盯著過去,人們也沒辦法真正走出陰影,開辟全新道路。”

博愛、關懷、平等——直到此刻羅蘭也沒有改變他的理想。

同時他也清楚,理想不是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