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黃金的終焉(四十二)(2 / 2)

感受不到孤獨所帶來的危機感和感歎,也感受不到與他人接觸發生交集帶來的快樂,因而導致非常缺乏自我延續的意識。

孤獨、悲哀、痛苦、憤怒、快樂、喜悅、激動——所有情感皆與他絕緣。

這樣的特質作為兵器無可厚非,兵器的目標是消滅敵人而非延續自我,感情是理應舍棄的多餘之物。作為管理者,這種特質也可以稱之為合格,甚至可以說堪稱完美。可一旦成為決定眾生萬物命運的神明,同時還是已死神明怨念的容器,這便是最惡劣的組合了。

人們要如何說動一個嚴重缺乏自我,根本不在乎生死,同時還極端清楚人類本性的炸彈解除倒數計時?

擺在羅蘭麵前的是一道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無解難題。

“我建議你放棄比較好,終點就在眼前,掙紮隻會增加痛苦,不會改變結果。”

不管是賢者還是普通人遇上這種情況肯定沒轍,除了放棄和絕望沒有其它選項。

羅蘭不能放棄也不可以放棄。

他放棄的那一刹那,世界才真的是無藥可救了。

“我有很多的期望。”

平穩、溫和的聲音。

不是垂死掙紮,也不是臨終詛咒。

期望世界變得更好,期望好人有好報,期望所有人都能變得幸福,期望有可以追尋的明天,期望自己能夠得到幸福。

身為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羅蘭同樣有著欲望,有著不計其數的期望。

“我無法想象沒有可以追尋的明天,也沒有可以期望的幸福——那樣的世界。”

沒有幸福和未來可以期望,就沒必要相信這個世界,或者愛這個世界。

“到了那一步,我恐怕會因為無法忍受而自殺吧。”

當然,就算沒有可以期望之物,人還是能活下去。

李林就是最好的範例。

哪怕沒有期望,他還是活得好好的,而且還活得無比燦爛。

——真的是這樣嗎?

“你……真的什麼都沒有期望過嗎?”

在李林理解那句話背後的含義並作出回答之前,羅蘭揭曉了答案。

“那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是從未產生過期望,對世界對人類從未有過期待的人,怎麼可能去回應別人的召喚,選擇脫離虛無回到人世?若真是內心空虛、毫無期望也不願期望,你應該一直停留在次元的縫隙中,與虛無同化才對。”

“……”

能言善辯的李林第一次卡了殼。

他大可以回答“那是預定的程序”、“自己是在執行任務”,不論真假,那都是合情合理的解釋。哪怕其中存在漏洞破綻,善於情報操作的他也知道該如何掩飾。

李林隻是沉默。

那個時候植入體內的程序並未啟動,情感模塊也沒有主導權,所有能左右主人格的任何要素都不存在。

換言之。

那個時候伸手回應母神呼喚的。

是李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