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斯達琳很清楚李衛國的需要,直接把德意誌帝國賣了,把德軍獲取的喀秋莎火箭**紙都交給了中華帝國。
這樣一來,中華帝國就將完全掌握德意誌帝國的喀秋莎火箭炮的性能和殺傷力,甚至可以預判德軍短時間內的火箭炮產量等等,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情報,成為讓李衛國都無法拒絕的條件之一。
此刻,在裝備委員會委員們之間傳遞的喀秋莎火箭炮設計圖紙,一共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蘇軍的喀秋莎火箭炮設計圖紙,另一部分則是蘇聯人賣給德軍的閹割版喀秋莎火箭炮設計圖紙。
其中,蘇聯版喀秋莎火箭炮,其正式型號跟曆史上差不多,隻不過有斯達琳的強勢介入,少走了很多彎路。
光從編號就可以看出來,曆史上的蘇聯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編號是bm-13,因為那是通過不斷從bm-1改良而來,經曆了十三次大改後,才變成強悍的喀秋莎火箭炮。
而如今蘇聯人在斯達琳的帶領下,避免了很多誤區,節省了時間和金錢,一步到位,bm-1直接就成功了。
彭德耐著性子看完了蘇德兩套喀秋莎火箭炮的性能指標,不由得皺起眉頭。
在他麵前,bm-3喀秋莎火箭炮係統,這是蘇聯人給中華帝國的喀秋莎火箭炮設計圖紙編號,看上去已經是一款成型的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係統了。共有12條發射滑軌,滑軌長5米,彈長1450毫米,彈重42.5千克,一次齊射可發射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24發,最大射程10千米,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約需6~10分鍾,一次齊射僅需7~13秒,初速70米/秒,高低射界7°~45°,方向射界左右各10°,運載車時速60公裏,最大射程7000~8500米。
而作為蘇聯人給德國人的喀秋莎火箭炮係統,編號為bm-2,共有8條發射滑軌,滑軌長5米,彈長1300毫米,彈重40千克,一次齊射可發射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千米,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約需6~9分鍾,一次齊射僅需7~11秒,初速70米/秒,高低射界7°~45°,方向射界左右各10°,運載車時速60公裏,最大射程6500~7500米。
打眼一看,就知道該火箭炮的射擊火力非常凶猛,殺傷範圍大,是一種大麵積消滅敵人密集部隊、壓製敵火力配係和摧毀敵防禦工事的有效武器,一旦用於敵我兩軍主力大規模遭遇作戰時,將起到非常恐怖的決定性作用。
蘇聯人給德國人的的確是閹割版,這從發生滑軌數量、火箭彈威力、射程等方麵就看得出來。
不過這僅僅隻是讓彭德皺皺眉頭而已,還沒有達到嚇到他的目的,畢竟中華帝國也有火箭炮項目,隻不過沒有對外公開而已。
實際上,當初李衛國得知俄國革命使用了反坦克火箭彈時,就已經猜到火箭這種武器已經被斯達琳、希特勒等人拿出來改變曆史了,所以未雨綢繆的李衛國當即下令,中華帝*方也開始了各種有關火箭武器的研發,其中一項就是火箭炮武器係統,畢竟火箭炮的威力在未來戰場上可以被當做終極兵器來使用,是絕對不能落後的。
同蘇聯人的喀秋莎火箭炮相比,中華帝國的火箭炮也有名字,叫做密集陣。
在中華帝國的戰鬥序列當中,還有一個密集陣名詞,那就是海軍戰艦上裝備的艦載防空火炮係統,其中一個研發項目也叫密集陣,不過那並不產生影響,那是海軍型密集陣,陸軍型密集陣就是火箭炮。
彭德起身,向李衛國致敬,然後說道:“陛下,單就喀秋莎火箭炮的逐項性能而言,我不得不承認蘇聯人在火箭炮的研究上麵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但要說超越我們中華帝國的相關技術水平,那還有段距離。”
李衛國點點頭,他最近並沒有關注密集陣係統的研發,見彭德還很自信,他心中也很是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