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李衛國很早就不再對科研人員過多的進行幹預了,隻是給他們提供一個研究的大方向和課題,讓研究人員自己去尋找答案。
這樣的好處是將來就算沒有李衛國的指揮,科研人員們也可以有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不至於變成沒有野外生存能力的圈養動物。
反之,如果李衛國一味的幹預,一直給科研人員們喂食,而不讓他們鍛煉自己出去主動覓食,那就會徹底斷送了中華帝國的科研未來。
眼前彭德便是負責密集陣研究項目的主要負責人,當初李衛國也隻是下達了一個有關火箭炮的未來展望計劃而已,並沒有把未來的火箭炮發展方向和技術一股腦的拿出來,也沒有強行掰開彭德的腦袋把這些信息裝進去,在這種情況下,彭德依然完成了密集陣火箭炮係統的研製工作,這才是讓李衛國最為高興的地方。
李衛國點點頭,道:“那麼,喀秋莎和密集陣之間,孰優孰劣呢?”
彭德當然也想在李衛國麵前給自己表現機會了,於是說道:“臣負責的密集陣項目,目前已經發展到m32甲型,它可以實現32管發射滑軌,使用128毫米口徑的烈焰二號火箭彈,彈重25公斤,一次齊射可發射烈焰火箭彈32發,最大飛行速度420米每秒,最大射程10公裏,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約需5分鍾,一次齊射僅需7~11秒,高低射界0°~48°,方向射界左右各30°,運載車時速90公裏。”
李衛國聽取報告,隻關注火箭彈的口徑、數量等敏感性問題。
他問道:“這麼說,你們研製的m32密集陣在一次齊射火箭彈數量上超過了喀秋莎,但128毫米口徑,還是略遜色於喀秋莎的132毫米火箭彈,殺傷力對比如何?”
彭德解釋道:“128毫米和132毫米差別不是很大,如果都是相同的戰鬥部裝藥,那麼喀秋莎要略微占點優勢,不過據臣所知,蘇聯在吙藥方麵還是很落後的,所以推斷喀秋莎的132毫米火箭彈應該還使用黃色zhayao,即便是德國版喀秋莎,頂多也是普通t恩梯罷了,而帝國的m32密集陣使用的則是高強度混合比例特種爆破藥(一定比例的黑索金和t恩梯混合裝藥)。所以,我方火箭彈的殺傷力絕對遠高於蘇德兩國的喀秋莎殺傷力。”
“另外,我方為m32密集陣特別研發了專用的烈焰火箭彈,當中增加了大量的燃燒劑,在爆炸中心瞬間可以融穿鋼鐵,大量消耗氧氣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做到跟燃燒彈一樣窒息敵人的效果。”
李衛國點點頭,目光轉向其他數據。
在彭德等相關人員的講解下,對m32密集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實,除了火箭發射管數量和威力之外,對於火箭炮的性能指標當中,還包括命中率、射程、機動能力、二次裝填時間等等各種因素在內,都決定戰鬥結果的。
其中m32密集陣對比bm-3喀秋莎、bm-2風琴(德版喀秋莎),在彈道散布方麵,也就是命中率方麵,還是有非常大的優勢的。
比如m32密集陣,其距離公算偏差隻有一百六十四分之一,方向公算偏差隻有九十分之一,而蘇聯的喀秋莎和德國的風琴,在命中率方麵的數據都遠沒有m32精確。
當然,這都是理論上的數據,由於中華帝*方缺乏蘇聯喀秋莎火箭炮和德意誌風琴火箭炮的相關實測數據,因此也沒法進行徹底的對比。
不過單從理論上進行分析,中華帝國的m32密集陣火箭炮,顯然要遠遠比蘇聯喀秋莎火箭炮和德意誌風琴火箭炮優秀的多。
至於實際效果如何,也隻能在戰爭中才能進行檢驗了。
好在李衛國從斯達琳那裏得到了一條重要情報,那就是德意誌帝*方已經秘密將一批bm-2喀秋莎火箭炮,也就是德版風琴火箭炮運往了利比裏亞戰場,因此李衛國相信,很快中德兩軍的火箭炮就會在戰場上見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