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廖羽所教,探穴主要分為四觀一聽一閱。
四觀的第一觀,是看哪裏有墓碑,或者哪裏有地麵陵園,根據墓碑和陵園的位置及主要特征,基本上可以確定地下古墓的年代和規格。一般情況下,剛入門的盜墓賊都是首選盜這樣的墓。不是因為這樣的墓容易盜,而是因為這樣的墓穴比較容易找。
當今時代,陵園普遍都被政府保護了起來,所以剛入門的盜墓賊隻能去找那些有碑的墓,而那樣的墓普遍都是民墓,一般不會有什麼值錢的隨葬物品。
以廖羽的身份和手段,對於那樣的墓穴,是不屑一顧的。
四觀的第二觀,是觀山,也就是尋龍脈,是流傳最廣的探穴方式,並且有個響亮的名字,叫做尋龍點穴。
我國有三支龍脈,自西向南延伸,起源都是昆侖山,所以昆侖又被稱為“萬龍之祖”。
北龍西起昆侖山,經祁連山、賀蘭山、陰山轉至大興安嶺與長白山脈,進朝鮮境內達白頭山,而後入海,抬頭在日本列島;
中龍同樣西起昆侖山,向東延伸經秦嶺、大別山,從江浙入海,同樣從海裏抬頭在日本列島;
南龍亦是西起昆侖山,經西藏、雲南、貴州,經橫斷山脈至兩廣,再跨湖南、江西,連到武夷山,至福建入海,抬頭在台灣,連玉山山脈。
三條龍脈所覆蓋範圍非常大,所以即使所有盜墓賊都清楚龍脈所在,但想在裏麵找到真龍之穴,並不簡單。
因此,又有“三年尋龍,十年點穴”這麼一說。
四觀的第二觀,是觀水,與觀山要相互配合,但又自成一說。
古人選址定穴,喜歡靠山臨水,最佳的地點莫過於背靠龍脈,三麵環水,為的就是講求個藏風納氣。
什麼是氣?這要詳細說起來,幾天幾夜也說不清楚。氣與包容陰宅的大地和水,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係。
《葬經》雲:“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經曰土形氣行。”
所以,觀水這門學問,又可以稱作風水定穴,難度比觀山還要大一些。
四觀的最後一觀,也是最難的一觀,便是觀星。
這個“星”,並不單一指天上的星宿方位,還涉及到山脈形象。
根據山川龍脈的形象不同,有不同的星位與之對應。
在《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經》中,就有《五星正體圖》及《九星變體圖》的描述。
《撼龍經》中也有例如“貪狼自有十二樣,尖圓平正小為上”這樣的點撥。
觀星是四觀中最難的,即使是廖羽他自己,當前也很難完好的運用,唯有浸淫此道數十年的老一輩盜墓師爺們,才能熟練應用,並且一定穴不走空,因為以這種方式定下的穴,大多不容易被發現,並且一定是大墓。
四觀之後便是一聽,指的便是“聽雷”,也需要非常長時間的鍛煉和總結才能夠運用。
聽雷這個詞聽起來挺玄乎,其實就是根據雷聲的回音,來判定古墓的位置和結構。
我國曆史上一個名為焦四的盜墓賊就是聽雷的好手,他憑這一本領,定穴無數,從無失手,不過卻因為為人太張揚,最終被官府緝拿,沒落得什麼好下場。
相比於四觀一聽,最簡單的便是一閱。
什麼是一閱?說白了,就是查地方誌,看那裏麵有沒有記載在什麼地方建造過什麼樣規模的古墓。
古人但凡建墓,除帝王諸侯外,大多需要在地方報備,並被記錄在地方誌裏麵。
隻要有關係,能夠進入地方誌檔案館查閱資料,這也是探穴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我和周茹初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沒日沒夜的跟在廖羽的後麵,努力去記錄他說下的每一句話,提到的每一部古典,並每隔幾天被他帶出去到深山之中實際運用一次。
雖然一個月下來,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離廖羽的水平,還是相差極遠。
周茹初甚至悄悄跟我說,以她的了解來看,就連師爺那樣的高人,探穴的本事也遠遠比不上廖羽。甚至可以說,以她的見識,廖羽也足以成為民間第一人,甚至可以遠遠的將其他所有人甩到南山南去。
可是,因為時間有限,我和周茹初不得不暫時中斷學習,告別廖羽,趕往下一個奇人那裏。
雖然我和周茹初在最開始的時候,費盡心力救了廖羽的命,但這一段時間下來,我倆和廖羽之間親近了許多,並且每天都會被他所表現出來的本事所震撼,打從心底裏就對他生出佩服之情。所以在分別的時候,我和周茹初湊了一千多塊給廖羽,算作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