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法度(二)(2 / 3)

見黃尊素等人目瞪口呆,張偉又道:“儒學一向師古尊周,三王之製和周公乃是儒家口中最受敬重的賢明君主。他們的治國方法,亦是備受稱道。王安石變法,後來成為儒家叛逆,師古法古,古人的一切都是好的?其餘不論,這一點朕就容不得。拘泥成法,不容變革,凡有更改前製者,都是大逆不道。既然如此,朕就詔命天下,自此之後,凡有言古製強於今製者,一律治罪。”

他冷笑一聲,命道:“今日眾臣,俱需手書王安石所言的: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方能得出。”

又命道:“將黃尊素帶下,其餘各臣,一體辦理。”

他說罷起身,返回內廷。留在平台上的眾臣眼見黃尊素被衛士半拖半架,送出宮去。留下的諸人相顧失色,不知道皇帝要如何處置他們。隻是今日之事太過重大,適才沒有犯顏直諫是因太過突然,此時若是服軟出了宮門,各人半生的名聲氣節卻是一朝無存。

於是各官依次由平台而下,至奉天門外宮門廣場依次而跪,叩請皇帝收回成命。好在漢朝沒有廷仗一事,明正德帝與嘉靖皇帝年間,都有過百名臣子在宮門外叩闕請命,嘉靖曾經一次打過一百三十餘名官員的屁股,當場打死十幾人。張偉對這一源自於蒙古的野蠻行徑很是痛恨,曾多次斥罵當年的明皇。各臣跪伏在地,心中安然,反正屁股不至於遭殃,比之前輩們,還是安全的多了。

待跪到正午時分,各臣都是又頭暈眼花,腹中饑餓,皇帝不肯答允,亦不肯再行召見。卻是不管不顧,將他們晾在此地。過了子時,眾人正沒奈何間,內廷方傳出詔旨,著令宿衛司將一眾大臣押送大報恩寺。

那大報恩寺乃是南京城內第一大寺,是朱棣在打下南京後,為了確定自已正統苗裔的地位,報生父朱元璋及馬皇後的恩德而建。寺周長九裏又十三步,華美壯麗,用銀百定,民伕十萬,犯人數萬,曆時近十年乃成。

待一眾朝臣身著朝服,被內廷JinWei執刀持戟押解至中山門外的大報恩寺,一路上城內百姓早已轟動,過萬的百姓沿途跟隨,看著過百名官員如同囚犯一般被押解於途。各官眼見這些黔首百姓沿途嘻笑跟隨,看馬戲一樣的圍看旁觀,各人都甚覺難堪,雖然天氣尚冷,卻都忍不住汗透重衣。儒家學說最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張偉又是他們的君,又是父,是謂君父。這些人心中雖然恨極,卻亦是不能口出怨言。有心罵兩句:“奸臣惑亂君父,荼毒大臣。”,卻又是想來想去,不知道這奸臣是誰。張偉施政,向來是乾綱獨斷,哪裏能有大臣左右到他。若是罵將出來,就是辱罵君父,也隻得在心中默念幾句,便也罷了。

一路上人山人海,所幸並沒有人敢阻路礙事,一路上直行無阻,直至大報恩寺之內。待各官隨同JinWei入得山門之內,卻均是倒吸一口冷氣。這大報恩寺大雄寶殿前的廣場極大,一向寬闊壯美,令人甫入山門就拜伏在佛祖腳下。此時這大殿前的廣場之上,方圓裏許皆已被草屋茅舍占滿,這些草屋無頂無簷,隻以木架鋪以茅草,便算成屋。

各人正在詫異,卻聽押解他們前來的那宿衛班頭展開詔旨,宣諭道:“昔者,三王五帝之時,雖帝王之尊亦茅屋草舍,無鍋無灶、無有chuang榻、衣著以獸皮,食以野菜粟米,偶有野物果腹耳。今爾儒家有言,三代之治乃後世帝王應效之者。朕亦欲從卿等所言,煩卿等先行入住此屋,待熟諳彼時風俗,乃推行天下,鹹使行之。欽此!”

這些官員儒者雖然平素裏滿嘴三代之治,此時張偉突然如此做法,卻當真令他們哭笑不得。各人跪在地上,叩頭接旨之後,參差不齊的立起身來,均是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