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恨意的世界(二)(1 / 2)

世態炎涼,其實除了身陷囹圄的老友高山,朝暉自己也是麻煩纏身。

最近他的生意上十分不順,倒不是因為外患,而起於鬩牆之內。

那一年,通過收購晉華集團股權間接獲得了券商牌照後,朝暉對其進行了增資並大力拓展其證券業務;

並以此券商牌照為基礎又陸續申請獲得了期貨、公募基金等其他同類金融牌照。隨後又通過“繞道渡河”各種收購,陸續得到了保險、金融租賃等多個重量級牌照。

通過堅持不懈推進執行其設立的“連橫戰略”,朝暉打造的金融集團已逐漸成型,可是相應的,付出的代價也不菲——

無論是舉牌大戰、邀約收購、公司整合等這一係列運作下來,其運用的資金量堪稱天文數字;

即便已陸續擁有兩家上市公司平台,也因市場環境、監管規定等受到各種限製難以完全支撐融資需求,為了大戰略,朝暉隻好做出一些調整,充分挖掘集團的內部潛能;

但這就造成了一個客觀結果:公司的財務杠杆被用到了極致。

具體操作而言,為了滿足橫向戰略的需要,他在公司快速擴張中采取了開源與節流兩種戰略:

一方麵:開源。

除了傳統銀行貸款,還利用獲得的券商等渠道資源發行債券、信托、ABS、股權質押、資產證券化等各種金融工具和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的籌集發展、並購所需各項資金。

接著采用“連環計”策略,從控股S公司開始,當需要發展一個新業務時,他不再謀求絕對比例的股權,比如100%、80%等,而是隻拿51%、30%甚至更低的比例,隻要能“控股”即可;

可是即便如此,依舊資金不足,所以他又通過引入合夥人合資設立新公司,自己僅以較小的出資保持“大股東”的控股地位,然後如法炮製,用先前設立的控股合夥新公司再次控股其他企業;

(注:簡單舉例,如出資30%控股合夥企業A,再用A出資30%控股合夥企業B,再用B出資30%控股合夥企業C……一直循環下去。)

回溯源頭自己僅用了一部分出資,卻通過一環套一環,層層相套的多層架構,實現了以少控多、層層釋放股權的結構設計,公司業務規模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張,各金融板塊互相交織發展。

另一方麵,他也采取了:節流。

開源的同時,朝暉也極盡節省,雖然公司年年高速擴張,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業內傳奇,但是集團從不對股東進行分紅。

並非不想,因為公司牌照增加、業務平台急速擴張,資金極度饑渴,自己都喂不飽如何反哺別人呢?所以也根本無法分紅,被迫節儉支出。

硬幣都有正反麵,甘蔗沒有兩頭甜。

隨著時間推移,在嚐到這種開源節流方式的甜頭後,其後遺症引發的問題也漸漸顯現出來:

首先,將杠杆用到極致的代價就是:設立多層架構以後,朝暉雖然控股但力度不強,各層級合夥股東成分複雜,公司管理難度加大。

其次“從不分紅”的節流政策讓中間層級的合夥股東幾乎沒有財務方麵回報,不滿的聲音越來越大。

屋漏偏逢連夜雨,彼時自己起家的PE(股權基金)也有意“為難”自己:

隨著資本市場IPO和並購數量的增加,資本市場市盈率的下降,以及同行業競爭的加劇,股權基金的風險和收益發生了結構性轉變——行業收益逐年下降,風險卻逐漸升高。

據統計,2014年PE行業支持企業境內上市賬麵平均回報倍數為8.08,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降到2.78倍,而到了此時更是繼續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