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知道?才半年,肯定不會到戰略戰役層麵的。。。。這個科目在後麵才學習和實踐、”王校長驚訝的說著。
“難怪你會這麼覺得,這個孩子沒有在部隊待過之前,戰術隻要多看多學就行。王校長,我和這孩子接觸過,我個人覺得他是戰略天才。。。。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意見。他之前沒有帶兵的經曆,但是能把部署用成這樣,如果再好好學習理論,未來不可限量。”
呂先生接著說
“不如你自己問問他看看。。。他怎麼說?”
隨後王校長叫來了梅寒,給他看了軍棋問了句
“這些是你安排部署的?”
梅寒仔細看後“是我幾年前和張爺爺對局。。。。校長怎麼了?”
校長聽後笑了笑,“那我問你,你覺得好將領應該是如何的?”
梅寒想了想答道:
“隨機應變的運用權謀。《孫子兵法》始計篇:“勢者,因利而製權也”。強調將帥要按照對己方有利的角度,不斷改變應對策略,控製權力的運行,進而形成一種優勢。在麵對瞬息萬變的情形,領導者必須有一定的操守,以國家人民的“利”為基礎,根據形勢的變化而采取靈活的政策方法,善於抓住時機,采取相應的措施,確保處於不敗之地
第二,結合實際的創新能力。孫子指出,用兵作戰隻有奇、正兩種戰術,按照一般的兵法原則部署兵力便是正,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迂回、側擊則為奇。兵者詭道,提及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等十二法,加上抓住戰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形成的戰略方法就像圓環一樣,無始無終,難以窮盡。
但在實際戰鬥中照搬照抄這些方法,是很容易避免陷入程式化、模式化的桎梏,而不能贏得勝利,甚至慘遭敵人算計;隻有把握“變”的核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對手不同風格,靈活運用這些原則,勇於打破陳規,劍走偏鋒,想人之不想,做人之不料,才能取勝。
第三,要有堅決取勝的信心。《孫子兵法》軍形篇:“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真正的善戰者,總是戰勝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這裏要理解的是,並不是說隻與弱敵作戰,而是真正的善戰者,在戰前會想方設法創造戰勝敵人的條件,采取措施增強自己的實力,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不論強敵、弱敵都要想辦法,使其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成為容易戰勝的敵人。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善於轉化不利形勢、創造有利條件是領導者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做到“勝於易勝”的需要很多智慧。一方麵,既要“雜於利而務可信”,又要“雜於害而患可解(九變篇)。要全麵透徹地分析問題,既要能夠發現並合理利用有利的條件,把握機遇,順應形勢;又要充分考慮到不利的條件,並能夠看到隱含在不利中的有利因素,化害為利,增強在逆境中尋找出路的能力。另一方麵,常勝之軍隊絕不會盲目交戰,戰前都會做充分的準備和謀劃,隻有在擁有了能夠應付各種複雜情況的強大力量,使自己始終處於“不可勝”的戰略主動地位之後,才尋求與敵人交戰,“故兵貴勝,不貴久”。
總之,世界上唯一不變其實就是變化本身。作為領導者必須要不斷加強學習,不斷完善提升自身的知識結構及能力水平,時刻應對瞬息萬變的時代發展和挑戰。同時,要認真研究工作的對象的關鍵點,根據對象和問題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工作計劃、完善工作方案,以變化應對變化,在變化中求取成功,做具有改革精神的創新型領導。”
校長聽後甚是喜悅“看來你收到孫子兵法影響很大啊?”
梅寒摸摸頭“也不算吧,這些都是先賢的智慧即使到今天也沒有過時。這類的書很多六韜、吳子等都是很好的”
校長滿意的點點頭。讓梅寒先回去休息了。他自己則叫上了學校的主要領導,開了個會。會議的具體內容沒人知道,隻是那天過後,原本安排第二年才能學的戰略指揮課提前到了現在就必須開始學習了。同學們都抱怨著這下難度又增加了。。。。
《孫子兵法》節選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勢者,因利而製權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