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9年,明萬曆十七年。
……
史載:明萬曆十七年四月,南畿、浙江、江西、湖廣大旱……
江西布政使司,南昌府豐城縣,位於城南的折桂鄉龍口村。
“大家都跪好了,一會聽我的號令,一齊向井龍王磕頭,不許笑,不許喧嘩,惹惱了井龍王,打不出水井,大家今年都準備吃觀音土過年!”
一個差吏模樣的人站在一群匍匐在地上的百姓麵前,趾高氣揚地指揮著,也許是因為天氣過於炎熱,他的腦門上全是汗水,臉色也顯得異常地陰沉。
這名差吏名叫鄭春,是豐城縣衙裏一名普通的典吏,不過,在百姓麵前,他可就是了不起的官差了,到村裏來這十幾天時間,村民們不得不好吃好喝地伺候著他,稍不如意,他就要發飆,時不時地把知縣老爺和村民家的女性家眷掛在嘴邊。
鄭春奉知縣差遣來到折桂鄉,倒也不是專門來魚肉百姓的。他承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在當地打井抗旱。
豐城位於贛江下遊,境內水網縱橫、湖塘眾多,本來不應缺水。誰知今年的旱情是如此嚴重,縣境內的小河已經完全斷流,湖泊、山塘都隻剩了一個底,至於各村的水井,那一點可憐的井水,還不等蓄滿一桶,就會被性急的村民提走。原本浩浩蕩蕩的贛江,由於上中遊各府縣競相提水,流到豐城境內時,已經瀕臨枯竭,根本無法用於灌溉了。
麵臨著如此嚴峻的形勢,布政司、南昌府、豐城縣的各級領導紛紛發表重要講話,要求村民們團結起來,共同抗擊旱情。布政使、知府、知縣等人都率先捐出幾個月的薪俸,又從各處擠出一批錢糧,用於支持民間打井。鄭春正是由豐城縣衙派出的打井隊負責人之一。
盡管天氣大旱,但在地處贛撫平原腹地的豐城,地下水資源還是非常豐富的。十幾天來,全縣各鄉紛紛傳出打出高產水井的喜訊,雖然這些水井的出水量還談不上能夠緩解全縣的旱情,但已經讓知縣韓文看到了一些希望。
當然,悲觀的消息也是有的,各處打井隊的效率實在是讓人不忍卒視。韓文征用了全縣所有的巫師神漢,讓他們負責勘測井位,然而,往往要打出三四口廢井,才能打出一口水量充盈的水井,大量的金錢就這樣扔在一個又一個深不見底的幹坑裏了。
最為悲摧的,就是鄭春這一隊了。也不知道是犯了什麼邪,鄭春帶的這一隊打的井每口都是廢井,有些直接就是幹井,有些雖然能見點水,但一天一夜出不了幾個立方,毫無實用價值。
鄭春知道打井的投入有多少,雖然有些土方工程是由村民們義務完成的,但請打井的工匠還是要付報酬的。另外,打井也有一些物料的支出,為了減輕農民負擔,這些東西都是縣衙提供的,花費也不在少數。
用了這麼多錢,沒有打出一口水井,鄭春感覺到壓力山大。他把勘測井位的風水師陳觀魚叫來訓斥了一番,陳觀魚道:可能是村裏的村民有什麼不敬鬼神之舉,讓井龍王生氣了,這才把水帶走了。要想打出水井,必須讓全村的男丁都出來祭拜,這樣才能保證打出水井。
鄭春對於陳觀魚的話也是將信將疑,但事已至此,也沒別的辦法了。於是,這天中午時分,他讓裏長把全村的男丁都喊了出來,跪在正在打的一口井前麵,行祭拜之禮。
農曆四月,相當於公曆的五月份,南方正是初夏時分。正午的太陽酷熱無比,曬得全村的男人們都頭暈眼花。但陳觀魚說了,不如此不足以表現出求水的誠意。這也就是這個陳觀魚還比較仁慈了,據說有些地方為了求水,還有把神像用鐵鉤子鉤在人身體上的事情,血淋淋地,以求感動上蒼。
待到百姓們都跪好之後,陳觀魚穿著道袍來到麵前的一個小坡上,開始念起一篇長長的祭文。他念了足有半個時辰,這才開始指揮眾人磕頭:
“一拜!龍神慈悲,賜我清水,救我眾生……”
“二拜……”
“……”
“山洪來了,快撤!”一聲呐喊打斷了神漢的嘮叨,引得眾人一齊回頭察看。隻見在人群的一角,一名生員打扮的年輕人正閉著眼睛拚命地掙紮著,嘴裏嗚嚕嗚嚕地喊著什麼。在他身邊,一名年齡與他相仿的農民抱著他,用手使勁地捂著他的嘴,不讓他喊出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