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感情用事,心地善良。(1)——對家人終歸還是付出多。(1 / 2)

公公生前外向健談,心地善良,多愁善感,脾氣急躁,情緒大起大落,愛憎分明。他與人相處很容易感情用事,與家人甚至親戚地鄰關係時好時壞。我曾經開玩笑形容公公,他要是覺得哪個對他很好,馬上不由分說要把自己腦袋割下來塞給對方。要是覺得哪個某件事沒做好惹了他,他立刻收回自己的腦袋,還要把對方腦袋割下來泄恨。當然他本性善良,永遠隻是嘴巴嚷得厲害,行動做不出來與對方同歸於盡。

他年輕時候和婆婆相親相愛,但他年輕脾氣暴躁,有時處事獨斷,確實在言行上給婆婆造成過傷害。虧得婆婆脾氣好,一生都在忍受他的壞脾氣。我先生記得他小時有一年清明節,婆婆按照傳統風俗買了紙錢回來準備燒給家裏去世祖先。我公公那時候不信這些迷信風俗。他把婆婆買的紙錢扔到陽溝被水浸濕報廢,還要責罵婆婆浪費錢去信迷信,把婆婆氣得哭。他平時休息回家,也是婆婆給他煮飯洗衣,還幫他換衣服穿衣服,就像古代妻子侍奉丈夫一樣虔誠。但古代妻子是不出門幹活的。我婆婆既要下田幹農活,回家又要做飯洗衣,帶幾個娃娃,公公回來還要服侍他,確實是很累。公公當然也沒閑著,回來就幫家裏幹農活重活,就是不屑於幹家務活,安心享受婆婆照顧他。

據二嫂回憶說他晚年在鄉下挑糞澆菜時,婆婆就必須拿著糞勺緊緊跟上。他負責擔,婆婆負責澆。一旦配合不好,或者沒趕上他節奏,他就要瞪著眼睛罵人。總之公公會因為一些小事罵婆婆。婆婆從來不回嘴,隻默默忍受,公公下次罵得更厲害。有一次據說婆婆被罵得實在忍不了了,跑到河邊都想跳河死了,又想到萬一死了,丟下幾個孫娃給公公一人也無法照顧,就在河邊思前想後,這邊我公公自知理虧,見婆婆沒回來,又放不下麵子出來找,就打發大孫子出來把婆婆找了回去。

公公對婆婆脾氣好是直到婆婆查出癌症,生命無多時,公公才幡然醒悟,不再對婆婆發脾氣,而是盡心盡力,無微不至照顧婆婆。在婆婆生命最後兩年半時間裏,婆婆不管住院還是日常生活,主要靠公公陪伴和照顧,我們子女隻起了跑腿作用。是公公減輕了我們子女照顧婆婆的負擔。婆婆最後兩年也非常感謝公公,我相信在她心裏早就原諒了公公曾傷過她的心,畢竟少時夫妻老來伴。應該說她雖然比公公早去世,但她被公公和子女共同照顧,還是比公公後來患病隻有子女照顧要幸福一些。當然如果是我,不願意選這種幸福,還是想多活幾年算幾年。

公公之前嘴巴上無數次說大哥對他不好,還評論大哥是最不孝順的兒。讓大哥聽了很不高興。大哥也深深誤解自己的父親,以為父親不理解自己。殊不知公公就是過嘴勁,嘴巴發泄情緒,到死他都沒在嘴上糾正自己的說法。但他去世前半年聽說我先生老同學在老家可以調動工作,他上一句還在批判大哥,下一句就喊我先生找老同學幫忙把他大兒調近點工作。我就知道他內心還是心疼兒子的,就是嘴上不承認。他平時也經常自豪他四個兒子有兩個是吃財政飯的,更自豪大哥的女兒女婿能幹,他平時老喜歡做對比,有次不小心讚美大孫女婿研究生畢業工作幾年後,當了建築公司某個項目總經理,又無意中貶低了二嫂的女婿隻是普通打工仔。當時讓二嫂心裏很不高興。

公公有愛評價人的習慣,他又評價出二嫂是最不孝順的媳婦,這句話用於他與二嫂吵架的場合,還有與小區其他居民聊天的用語。他確實和二嫂吵過無數次架,和大哥都沒吵過那麼多。但他對大哥的不滿大於對二嫂的不滿。畢竟大哥是他一手一腳傾注心血和感情養大的,二嫂是成年後嫁進來的。兩個人對他的意義不一樣。

他雖然不滿意二嫂,但支持二嫂家庭毫不含糊,畢竟二嫂和二哥是一家,他要看在自己兒子孫子情分上,容忍二嫂。盡管二嫂之前用離婚和靠自己養老威脅過他,後來用把他存款和工資得完才承包養老來逼迫過他,他一邊背後埋怨聲討,(他後來無數次在我麵前原音再現二嫂攆他走那晚,日媽日先人罵人,還罵他不要臉的東西。他當時唯唯諾諾,大氣不敢出。他複述到此總要不服氣反問我,我哪裏不要臉了?)一邊不耽誤支援補貼二嫂家庭。

他在輪流養老模式之前,在二嫂家有償養老後期,日子已經過得戰戰兢兢。那時二嫂以為我們都不敢接公公養老這個燙手山芋,最後隻有她們家能收拾殘局。作為自封的壟斷養老組織,她對公公態度越來越差。公公給我講過,二嫂甚至單獨給公公準備了一個碗筷,與其他人分開。如果是出於講衛生需要,家裏每個人都應該用專用碗筷。奇怪的是隻有公公一人用專用碗筷,她們家其他人都不用。造成公公十分多心,心想我又不是傳染病,為啥要把我分出來?但又敢怒不敢言。有一天晚上,二嫂把每個人的飯舀好後端出來,放在飯桌上,公公當時還沒有去做白內障手術,視力模糊,看不清哪個是他的專用碗,遲遲疑疑不敢去端,嘴裏說著:“哪個是我的碗哦?“他怕端錯了要挨罵,結果沒有分辨出自己碗也挨罵,二嫂當即嗬斥到:“活了幾十歲,自己的碗都認不倒?“公公還是隻有默默忍受。幸好後來輪流養老,公公擺脫單獨在二嫂家受氣的日子。二嫂後來因為有其他兩家對比,態度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