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計劃生育是一個偉大的事業
人口問題同一個國家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乃至社會生活、生態環境諸方麵都有密切的 聯係。領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當家人周恩來,對人口問題予以高度的關注, 並提出了正確的社會主義人口論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政策,它是構成周恩來經濟理論和實踐一 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周恩來把人口問題擺在極其重要的地位。首先,在認識上,他是把人口問題同新中國的 發展前途聯係在一起的。他指出:“新中國的前途,大家都信心百倍,欣欣向榮的景象擺在 我們的麵前。但是,我們要解決關鍵性的問題之一--人口問題,解決得好,那就更成為不 可戰勝的力量了。”
其次他把控製人口、計劃生育作為一個偉大的事業、長期的任務來對待。他說:“怎樣 使我國人口能有計劃的生育,這是一個偉大的事業。現在全國有七億人口,如果不實行計劃 生育,人口增長得很快,生產就跟不上,這是一個大問題。要使全社會都能夠按照計劃生育 的要求,在二十世紀以內把人口純增率控製到百分之一,這就很了不起。總之,計劃生育是 一件長期的事情。”人類能夠有計劃地進行生育,是前無古人的事業,也是現代社會進步的 要求和標誌,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卻是一件極其艱難、移風易俗、涉及千家萬戶的大事, 做到人們又自覺自願又要有所約束地對待生育問題,這包括人們觀念的更新、人們控製自身 能力和科學手段的進步,還有經濟社會的現代化水平等諸方麵的大變革,因此,它不僅是一 個偉大的事業,也是一件長期的事情,必須樹立持久的戰略觀念。周恩來這樣認識問題和提 出問題,意義是十分深遠的。
二、計劃生育的真相和根據
周恩來從曆史和現狀說明了節育工作的客觀根據,以及我們重視計劃生育工作的出發點。
首先,周恩來從新舊中國生殖的情況說明了有計劃生育的必要性。他指出:“在舊中國,人民的生殖力很低,人口增長的速度很慢。其原因是:1.勞動人民貧窮,生活極苦,不能結婚,或者結婚較晚,結過婚的因生活困難也無法生兒育女,常有棄嬰或溺死嬰兒。2.由 於衛生條件很差,無法求醫就診,還經常發生瘟病流行,因而嬰兒和產婦死亡率很高。3. 舊中國有數不清的災難。如水災旱災,沒有人管,很少治理,結果是人民生活不能安定,身 體抵抗力降低。4.由於長期內戰的原因,使得人口減少。”“解放後,新中國在這四方麵的 情況都有新的變化:一、人民的貧困現象比以往舊的中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目前還是很 貧窮,而結婚的人多起來,所在人口增長快了,年輕人結婚早,因而生子女也早。二、衛生 條件大大改善,許多烈性傳染消滅了,不少疾病正設法防治,死亡率降低了,當然目前的衛 生工作還不是那麼盡善盡美。三、新的政府負責治理災害,無論水災、旱災等等都管起來, 對受災地區,政府負責救濟,死亡率也因之降低。四、新中國成立以後沒有戰爭,抗美援朝 是一時的、局部的戰爭、並且早已停戰了,中國從來沒有這樣統一過。這幾年來,新中國比 舊中國人口確實增加得快。”周恩來說:建國後我國人口每年差不多增加 1300 萬人,預計到 1960 年人口將達到 7 億,盡管人口增長如此之快,是件好事,但是,“人多卻有人多的問題, 人口多了會帶來很多困難,特別是對國家建設”。
其次,周恩來從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闡明了計劃生育的目的。周恩來認為,國 家無論大小都要注意如何繁殖人口的問題。因為,“人口有計劃地發展,不但可以使人民體 質更加健康,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對國家的經濟建設也是有作用的。”周恩來 特別分析了人口分布與可耕地麵積的比重這對矛盾。他說:中國“六億四千萬人口中就有五 億四千萬在農村,而農村又主要是內地十八省人口多。在這些人口多的省份裏。每個農民平 均隻有三畝地,一個五口家庭,平均也隻有十多畝地,比日本平均耕地要少”。周恩來強調: “我們人口多,隻能在我們的土地上解決,隻能在自己的國土上找出路。”這件事必須非常 明確。對於向少數民族地區移民,要非常慎重;對於向國外移民那就更不可以草率從事。周 恩來指出:對於人口問題“無論是經濟建設、教育、生活,都必須重視起來,都必須在目前 所僅有的土地上擔當起來。這就是我們節育工作的全部真相和根據,這就是我所要講的道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