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從我國的氣候條件、水資源布局等實際情況出發,自古以來,旱則赤地千裏,河 流幹涸,澇則洪水泛濫,一片汪洋,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飽受水患之苦。自 1950 年發生淮河 水災之後,毛澤東發出了要根治淮河的指示,周恩來借鑒我國古代治水中堵水與疏導的成敗 經驗,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觀點,在 1950 年 11 月 3 日提出了治理淮河的原則:“統籌兼顧, 標本兼施。”其理由:一是根治淮河工程巨大,一下子做不出根治的計劃,因淮河的水文沒 有很好的曆史記載,製定根治方案有困難;二是淮河不能不治,因為淮河是一下大水,一下 幹旱,本身水量不多,但山洪很多,水的流動又慢,因此調節水量很重要。統籌兼顧,標本 兼施,即要治標又治本。周恩來說明:“治淮總的方向是:上遊蓄水,中遊蓄泄並重,下遊 以泄水為主。從水量的處理來說,主要還是泄水,以泄洪入海為主,泄不出的才蓄起來。” 這個治淮原則,準確地表達了治水中處理蓄與泄的辯證關係。“蓄泄兼籌”和“標本兼施” 的治淮原則不僅適用於淮河,同樣適用於治理其他河流,這個原則被水利部和廣大水利工作 者所接受和理解,也為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所讚許。
但是,1957 年以後,由於“左”的思想不斷膨脹,對“蓄泄兼籌”“標本兼施”的正確 方針引起了長時間的爭論。個別地方領導提出“蓄、小、群”的“三主”方針(即蓄水為主、 小型為主、群眾自辦為主),武斷地認為這才是治水唯一的正確方針。要在全國推行。甚至 對堅持“蓄泄兼籌”和“標本兼施”方針所製定的治淮計劃,扣上“排、大、國”(排水為 主、大型為主、國家舉辦為主)的帽子。在“大躍進”運動期間,一度錯誤地實施了那個“蓄 小群”的錯誤方針,在淮北平原、冀魯豫平原,片麵強調蓄水灌溉,不注意排水,甚至層層 堵水,造成了嚴重的澇堿災害和地區間的水利糾紛。這些失誤在 1962 年擴大的中央工作會 議後,在周恩來親自主持下,經過水利部和有關省委進行調查研究、現場查勘,聽取幹部和 群眾的意見,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和澄清那些違反科學的水利措施,這樣才逐步糾 正前一段水利工作瞎指揮的錯誤,使水利重新走上健康的道路。在水利建設的實踐中,進一 步調查研究,總結經驗,不斷克服以蓄為主的片麵性,水利部提出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水利 工作方針,建議為“大寨精神,小型為主,全麵配套,加強管理”,周恩來肯定這一方針, 並加上“水利工作要更好地為農業增產服務”。這個方針在 1965 年 9 月的全國水利會議上討 論通過,受到廣大幹部群眾的擁護,大家簡稱為通俗易懂的“大、小、全、管、好”的“三 五”方針。到此,大家以為,今後可以按照“三五”方針一心一意搞好水利建設,不再糾纏 於“三主”方針的論爭了。但卻並非如此,“文革”爆發後,蓄泄之爭又重新被挑動起來, 甚至認為“三五”方針是對抗“三主”方針的,要求恢複“三主”方針。周恩來總理指示當 時水利部軍管會的同誌:“這個問題很複雜,不要展開辯論了。”隨後,1970 年召開全國計 劃會議討論第四個五年計劃文件時,周恩來總理將“蓄、小、群”的三主方針,改提為“小 型為主、配套為主、社隊自辦為主”。這個文件報經毛澤東主席批準後,這場風波才算平息 下來。無數的水利建設實踐的成功經驗反複證明了“統籌兼顧,標本兼施”“蓄泄兼籌”的方針是正確治水的方針。 再次,指揮治水,抓得很緊,抓得很細。
長期擔任水利部長的錢正英回顧周總理治水的業績時寫道:“敬愛的周總理在任的 27 年中,他親自領導我國的水利事業,指揮我們治水。他的足跡,遍及我國的江河。每一個時 期水利工作的方針任務,每一條大江大河的治理,都是總理親自主持審定。在‘文革’前, 每年製定經濟發展計劃時,他都要另外安排時間,聽取水利工作的彙報。他說:‘水利計劃 很複雜,要專門研究。’即使在‘文革’那樣艱難的歲月,許多重大的水利水電工程,在總 理的直接主持下,仍能及時做出正確決策。由於他的領導和支持,我們才有條件克服各種幹 擾挫折,避免一些重大失誤。現在,我國的主要江河,已初步建成具備一定標準的防洪體係, 灌溉麵積從解放初的兩億多畝發展到 7 億畝,水力發電從解放初的 16.3 萬千瓦發展到 2700 多萬千瓦,機電排灌設備從解放初的 9 萬多馬力發展到 8000 多萬馬力。可以說,江河麵貌 和農業生產條件發生了根本改觀。”這是真實而全麵的概括。
周恩來親自指揮治水,抓得很緊,抓得很細,這是長期在水利戰線工作的幹部群眾的共 同感受。不論是在 50 年代前期抓治理淮河,製定興修荊江分洪工程、興修官廳水庫,興修 引黃濟衛工程的決策,50 年代後期領導研究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壩址、三門峽水利設施方 案、密雲水庫壩址和設計方案;還是在 60 年代領導製定三門峽工程的改建、海河治理和北 方抗旱等重大工程,70 年代為葛洲壩工程的修建及其領導機構、設計方案等作出一係列重 要決策,周恩來都是深入現場勘察,研究曆史資料,認真聽取中外專家們反複的論證,仔細 地研究每項工程的各個環節,協調工程所涉及的地區和部門的關係,精心組織實施每項水利 工程方案每個階段的任務直到工程的全部竣工。總之,周恩來對待水利建設的重大工程和重 大難題,以及難以解決的水利糾紛,都是抓得很緊,抓得很細,這是對人民高度負責精神的 生動體現,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光大。
四、精心組織工業建設
在我國開始大規模有計劃經濟建設的 1953 年,周恩來對我國的工業基礎作過清醒的估 計,他說:“我們的經濟遺產落後,發展不平衡,還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大多在沿海。我們 的文化也是落後的,科學水準、技術水準都很低。”“重工業是國家工業化的基礎。我們雖然 還有一點重工業的底子,但是作為工業化的基礎,是很不夠的。”後來,在 1956 年 11 月中 共八屆二中全會上周恩來進一步明確提出:“我們這樣的大國,就必須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 業體係,不然一旦風吹草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支援我們完全解決問題。”麵對這個曆 史性的任務周恩來明確指出:這“對於我們是一個完全新的課題,我們必須一麵工作,一麵 學習”。這個要求,不僅是對廣大幹部和群眾而言,同時也是他對自己提出的。26 年來,他 本著一麵工作,一麵學習的態度,精心地領導和組織了我國全麵的工業建設和工業生產,留 下了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
第一,他本著實事求是原則,指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製定和實施。周恩來將主要 精力用於抓經濟建設,而經濟建設方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國民經濟,這直接影響到中國工業 化進程的大事。當然製訂長期計劃都是在黨中央領導下,在經濟計劃戰線全體同誌的共同努 力下進行的。但對每一個五年計劃、每一個年度計劃都是周恩來親自主持,嘔心瀝血,傾注 了他的精力和生命,這是有目共睹、眾所周知的事實。從第一至第四個五年計劃的草擬到審 議,都是由周恩來親自主持的。他精心設計,周密部署,一絲不苟。從指導思想、發展速度、 建設規模、地區分布、投資總額、技術措施、物資保證等諸方麵都是極其審慎從事,作出了 自己獨特的貢獻。周恩來說: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經濟落後的國家在經濟上翻身,這是一 個艱巨的任務。我們應該有臨事而懼的精神。這不是後退,不是泄氣,而是戒慎恐懼。建設時期絲毫驕傲自滿不得,絲毫大意不得。他自己是這樣身體力行,也要求高級幹部應以兢兢 業業的精神做好經濟工作。
大家公認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成功的。這個計劃是從 1952 年秋周恩來訪蘇時便開始著手 的。他向蘇聯政府介紹我國經濟狀況,提出了希望蘇方援助的具體要求。經過雙方談判,達 成協定的第一批援助項目是 90 項,第二批 51 項。後來又對一些進行調整合並,追加了一些 新項目,共計 156 項,折合 19 億美元,加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 7.3 億美元,總共 26.3 億 美元。這就成為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工業骨幹項目。中蘇協定中每個項目的變更,追加, 都是經過周恩來親自審定的。“一五”計劃 1955 年春經全國黨代表會議通過,同年 7 月由全 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討論批準。黨中央、國務院足足花了三年時間研究審定,執行中又謹慎 從事,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進行調整,既克服了一時的保守思想,又及時糾正了急躁冒進傾 向,五年間,使工業和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基本協調發展,又堅持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 針,“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為我國工業化打下了初步的基礎。
在八大前夕,周恩來一麵經常關注著“一五”計劃實施過程中的情況和問題;一麵緊張 地主持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議報告的草擬。製定“二五”計劃的條件比製定“一 五”計劃的條件有利得多,一是已經積累了製定和實施“一五”計劃的經驗;二是計劃著手 得早。1956 年 7 月初開始,集中時間和人力,在周恩來親自主持和參加的情況下,兩個月 左右的時間,草擬了《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提交黨的八大 討論並正式通過。這個建議的報告充分吸收了實施“一五”計劃的經驗,體現了綜合平衡、 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是切實可行的計劃,傾注了周恩來的心血和智慧。但是,在 1957 年八屆三中全會開始的錯誤地批判反冒進的情況下,在以“超英趕美”為目標、以大煉鋼鐵 為主要內容的“大躍進”運動的衝擊下,“二五”計劃建議的報告被拋到九霄雲外,最後連 一個正式的五年計劃也沒有製定出來,年度計劃也幾經波折,鬧出了一個“大冒進”,使黨 和國家遭受重大損失,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發生嚴重的困難。到 1960 年 6 月中央在上海召 開會議時,毛澤東曾無限感慨地說:1956 年周恩來同誌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大部分指標, 如鋼等,替我們留了三年餘地,多麼好啊!
麵對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現實,周恩來於 1960 年秋基本同意國家計委彙報《關於 1961 年國民經濟計劃控製數字的報告》中提出的“整頓、鞏固、提高”的原則,作了重要的補充, 把“整頓”改為“調整”,加上“充實”兩字,成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 針。這是為克服困難、糾正“大躍進”所造成的損失的重大決策。經周恩來主持和審定國家 計委的報告,報黨中央、毛澤東批定。同年 9 月 15 日黨中央批發了這個以八字方針為指導 的報告。經 1961 年 1 月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正式通過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 從此,我國經濟建設進入了五年調整的階段。在主持國民經濟調整的過程中,周恩來經常深 入農村、工礦、城鎮,廣泛了解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困難與疾苦,係統認真地研究各地、各 級領導機關向中央反映的報告,全麵地分析形勢的有利與不利方麵,準確地把握住國民經濟 困難的關鍵問題,在陳雲同誌治病的情況下,他主持中央財經小組草擬了《中央財經小組關 於討論一九六二年調整計劃的報告》,經國務院、財經各部門的黨組負責同誌和中央財經小 組的充分討論,正式提交 1962 年 5 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並正式通 過,作為指導全局性國民經濟調整的工作綱要。由於這個報告比較全麵地、深入地分析了當 時國民經濟的重要情況,對財經困難的嚴重程度、對克服困難的快慢作了充分的估計,采取 的政策措施正確得力,因此,經過全黨全民的努力貫徹,國民經濟狀況迅速有所好轉。1964 年底三屆一次人大會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調整國民經濟已經全麵好轉, 並且將要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在調整國民經濟的同時,1961 年底開始醞釀製定十年計劃和第三個五年計劃。1962 年3 月中央財經小組會議上,陳雲提出,要先搞五年計劃,再搞十年規劃,為此,首先要對重工業和基本建設指標進行“傷筋動骨”的壓縮。周恩來插話說:“可以寫一副對聯,上聯是 先抓吃穿用,下聯是實現農輕重,橫批是綜合平衡。”經曆了從 1961 年到 1964 年的困難時 期以後,黨中央國務院的主要領導同誌,大都讚成三五計劃要集中力量解決吃、穿、用的問 題,擺好農、輕、重的次序。經過多次議論草擬“三五”和七年、十年規劃,都是以這個指 導思想考慮問題的。從 1964 年起,周恩來在負責組織和審議“三五”計劃草案時,進一步 提出了“先抓吃穿用,兼顧國防,實現農輕重”。但是從 1964 年夏天起,毛澤東提出把全國 劃分為一、二、三線的戰略布局,決心大搞內地軍工建設。同年秋天,中央還召集各省、市、 區領導同誌在十三陵水庫參觀軍事演習,以加強備戰觀念。1965 年 5 月,對印度支那戰爭 形勢估計過於嚴重,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方針,從此,對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指導 方針來了一個大轉變,改為“立足於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 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為主”,“準備打核戰爭”。毛澤東提出:過去是農輕重, 現在要違反一下,重輕農。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下,“三五”計劃突出強調加快內地建設, 逐步改變工業布局,集中力量盡快地把內地的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建設起來,使之成為初 具規模的戰略後方。“三五”計劃從 1966 年開始實施,實際上隻執行了半年,被“文化大革 命”的爆發所衝垮了。在全麵內戰中經濟陷入了混亂,造成了 1967、1968 年是在沒有年度 計劃安排下進行經濟建設的畸形現象。麵對這樣的現實,周恩來於 1968 年 12 月 12 日提出 關於組織起來編製 1969 年度計劃的指示,新成立了由軍代表、老幹部和革命群眾組織代表 參加共 30 餘人的計劃起草小組,草擬了《一九六九年國民經濟綱要(草案)》,召開了全國計 劃座談會,這是扭轉近兩年來經濟工作處於無計劃、無政府狀態的一次重大努力。接著,1970 年 2 月,已經患著嚴重心髒病的周恩來主持召開全國計劃會議,討論和擬定第四個五年國民經濟綱要(草案)。同年 9 月,這個綱要草案提交黨的九屆二中全會討論,由於林彪、陳伯達 的幹擾破壞,會上未能進行討論。這個討論後來以中央名義作為參考文件印發全國。
第二,對我國重工業的重點工程進行了精心的指導。周恩來主持我國的內政外交,任務 繁重,日理萬機,但是,在他分管冶金工業期間,鞍鋼、武鋼、包鋼、太鋼、首鋼、重鋼、 上海各鋼廠,天津各鋼鐵廠等,可以說幾乎所有重點鋼鐵企業他都親自視察過,還到河北邯 鄲、湖北麻城等地視察了一批小鋼鐵廠。每到一個鋼廠,深入工人和幹部,到生產第一線, 到礦井下、爐台上、軋機旁,詳細觀察和詢問具體的生產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 周恩來非常尊重實踐,尊重工人勞動,重視提高技術和產品質量。在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這 項重大工程問題上,是 1964 年 5 月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加快進程,並親自提名由周 恩來主管。7 月初,周恩來召集了國家計委和冶金、地質、鐵道、交通、機械、電力等部門 的領導同誌,專門討論了基地建設問題。周恩來提出要盡快組織一個攀枝花建設專家考察組。 要盡快到達現場考察資源、交通、水源等情況,考察配套建設冶金、煤炭、電力及各礦山、 工廠的條件,提出建設方案和廠址選擇建議。上百名專家,經過一個半月時間完成調查任務。 9 月初,周恩來等領導同誌聽取考察組的彙報,地質部專家、調查組長程子華以及工程總負 責人等先後作了詳盡的彙報,提出了攀枝花建設的一些重要問題和建議,周恩來仔細聽取後, 提出了五點重要意見:(1)同意將攀鋼、六盤山煤礦和成昆鐵路作為配套項目,同時上馬, 並同時列入國家計劃。(2)同意把攀鋼的廠址放在弄弄坪。周恩來並說:我向來不讚成選擇 廠址的傳統觀點。我認為蘇聯專家選定的武鋼、包鋼廠址都過於寬廣,廠內各車間的距離過 大,廠內鐵路太多、太長。難道不能放棄那些傳統的觀點,選用一個麵積較小的廠址,把廠 內布置得更緊湊、更加經濟合理嗎?希望鋼鐵廠總圖布置專家們好好研究這個問題。(3)同 意即速建設試驗廠。為了早日完成冶煉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的工業試驗,花這筆 2000 萬的投 資是值得的,請計委審查核撥。(4)攀鋼的設計規模第一期定為 150 萬噸是可以的,最終規 模應該多大,請冶金部研究確定。(5)我同意子華同誌的建議,先請四川省建委盡快派一支 建築隊伍帶帳篷進去,在弄弄坪附近蓄一批房子,盡快做到“三通一住”(即通水、通電、通路和修臨時住處)供現場設計人員、施工隊伍和攀枝花基礎建設指揮部的先遣人員居住和 辦公。會後,各部、委和四川省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分頭著手各自承擔任務。不久,建設 攀枝花基地第一批施工大軍開進了這片荒蕪的群山。從此,億萬年來一直沉睡著的金沙江大 峽穀沸騰起來。到 1965 年上半年已經陸續進入工地已有十萬建設大軍,從下半年起,各工 地先後進入建設項目的大規模施工階段。正是工程進入全麵展開的重要時刻,“文化大革命” 的惡浪也迅速地向攀枝花基地壓來。為保證工程按計劃進行,周恩來在極端混亂和困難的情 況下,提出兩項強有力的決策:一是中央同意成立渡口市革命委員會、實現統一領導。具體 說就是繼續發展安定團結的形勢,抓緊恢複和加強生產指揮係統,限期全麵複工,發動群眾, 全力以赴,促進攀枝花基地盡快建成。二是要求在 1970 年“七一”前出鐵,向黨的生日獻 禮,意義重大,我們必須采取一切措施,保證完成。這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環節,它帶動了攀 枝花基地全部工程的百分之七十提前完成。這是在特殊時期周恩來為維持生產建設的良苦用 心,對保證攀鋼建設具有決定性的指導意義。攀鋼建設總指揮部、各分指揮部和各“支左” 部隊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執行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對承擔的建設任務作了周密具體的安排。 到 1970 年 9 月上旬,煉鐵係統全部工程已告完成,接著開始按工廠、車間進行調整、試車、 投產工作。到 6 月 28 日開始順利出鐵,實現了周恩來提出“七一”出鐵,向黨的生日獻禮 的目標。從攀鋼的建設充分表現了周恩來對重點工程精心指導的準確、細致、有效。周恩來 不僅對我國冶金工業的發展傾注了心血,同樣,對我國的煤炭工業、機械工業和石油工業的 發展也浸透了他的心血,周恩來堪稱我國工業化的重要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