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之華胥介紹篇(2 / 3)

華胥鎮古文化遺址分布圖

這些專家學者的研究都得出同一結論,從華胥到華夏,從華夏到中華,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 。由於秦始皇的收繳焚毀列國史籍,使華夏文化在長達550年的戰亂後再遭浩劫,而存於鹹陽宮最後記錄上古曆史的孤本也因為項羽火燒鹹陽而灰飛煙滅,因此注重史料的司馬遷在《史記》中開始把黃帝作為中華之祖,結果華夏、中華的“華”字反而湮沒於曆史的塵埃中。

東方說

民國學者王獻唐考證:“泰帝為伏羲,以居泰山而有此號。後裔居曲阜者,襲其舊稱。華胥為東方伏羲之舊族,散居泗水一帶,泗水、曲阜接壤,並在一方。”

《淮南子·地形訓》及《楚辭·天向》:“華即日,太陽也”。

泗水華胥山

雷澤即伏羲出生地:古謂在魯西南,今考實生於泰山南麓泗水與新泰交界的今華村水庫及華胥山和賀莊水庫一帶。華村水庫周圍有東、西、南、北四個華村;其東毗鄰著華胥山,即今之黃山寨;東南是賀莊水庫,即古雷澤處,又名服澤。

華胥山一帶原為華胥國,漢置華縣,因山而名。這一帶便是原始華族的聚居地,也是華族的發祥地,與當今考古研究新成果相共鳴。王獻唐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中認為:“伏羲發源祖地,證以現存地名,山澤名,殆即今泗水一帶。

春秋時,華胥山一帶曾設華胥國,因山而名,漢置華縣。這裏還有古華渚,今稱大黃溝。華胥山在今泗水縣城東北大黃溝鄉與新泰交界處,現今多稱黃山或黃山寨,華族、華山,黃族、黃山交糅形成中華始祖地。華胥山之陽、小安山之陰的環抱之中,形成一個東西寬五華裏、南北長八華裏的橢圓形盆地,古稱“華胥池”或“華渚”,居中的原始村落為華胥村(簡稱華村),是為漢代泰山郡華縣縣城故址。1959年這一盆地(華胥池)建成華村水庫,原來的華村隨之分為四個村落遷居岸上,拱衛著華渚祖籍之地。伏羲廟座落在華胥池上的一個小山頭上,此廟已毀,僅存遺址。沿安山向東延伸即為伏羲山,史載有女媧廟,現僅存遺址,在其廢墟上仍立有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重修伏羲廟碑》,主要鐫刻捐贈者的名字。泗水源頭的兩大支流———黃溝河(華祖河)與洙水,所分別形成的華胥池(華村水庫)和雷澤湖(賀莊水庫)流域,是東夷昊族集團最初的搖籃。其南泉林鎮東有雷澤湖,現已涸,但當地百姓仍呼其為雷澤湖,即為古雷澤。這一帶便是原始華族的祖居地,也是華族的發祥地。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今泗水東有黃山、黃山寨或黃粟山,乃華胥山訛變……伏羲發源祖地,證以現存地點、山澤名,殆即泗水一帶。

人物影響

華夏共祖

華胥生下伏羲和女媧,開辟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開卷有載,正是由於華胥生養了伏羲、女媧,再由伏羲女媧結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華民族。有關華胥和伏羲女媧的傳說很多,最著名的有:女媧補天、女媧造人、伏羲畫卦、伏羲女媧兄妹結婚延續人類和黃帝夢遊華胥國等,所以華胥是中華始祖,華夏之根,民族之母。殷函、尹紅卿編譯的《史記·五帝本紀》說:“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從華胥開始,她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黃帝。因黃帝以前文字記載不詳,司馬遷著《史記》時,對曆史考證非常嚴謹,所以,從黃帝開篇。”可見,從華胥到炎帝、黃帝,是中國從母係氏族公社到父係氏族公社的演變過渡時期,前後是一脈相承的。

華胥溝

有關華胥傳說流傳至今在漢族民間廣泛傳播,而少見於古籍記載的是伏羲女媧兄妹結婚這個傳說:華胥氏族在一次洪荒大水中,遭受了滅頂之災,隻有伏羲女媧兩兄妹,因為坐在葫蘆裏,被漂到了藍田與臨潼交接的驪山上,才幸免遇難。當他們看到這個世界就剩下他們兩個人,為了人類延續,結為夫妻。在結婚前,他們對天發誓說:若蒼天允許我們兄妹結為夫妻,繁衍人類,四山之煙聚而滾磨合。發完誓,他們兩個人把磨石推下溝去。這時隻見四山之煙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緊緊的合在一起,於是兩人結為夫妻。後人為了紀念伏羲、女媧結合,繁衍人類的功勞,就把他們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滾磨盤的溝叫磨盤溝,並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種廟,後來因人種廟名字不雅,改稱仁宗廟。

文化源頭

國學家顧實先生在《華夏考源》中說:胥、雅、夏等古字相通,華胥就是華夏,華胥文化和我們幾千年的華夏文明關係極其密切。[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代《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中原的華夏族還是邊遠的少數民族,沒有不順從(周武王)的。而周武王統治的周王朝定都之地在豐鎬二京,即今日之西安,華胥氏族的活動範圍內。

顧實在《華夏考源》一文中,認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華夏即華胥也。……華胥特為華夏,遂為吾種族之名”。章太炎在《中華民國解》中說:“大略說中國古代以‘夏’為族名,以‘華’為國名。又說‘夏’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從華山得名。”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認為,中國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華夏集團地處古代中國的西北,主要由炎帝和黃帝所代表的部落組成。他在該書中還論證了秦嶺在古代通稱華山而漢水古名曾稱夏水。

“古史辨”派認為,“華”與“夏”古字相同,“華”即是“夏”,“夏”即是“華”。故華夏之“夏”,一為中國人說,夏字象舞蹈者;二為大禹治水說,夏字象農夫治畦;三為圖騰族徽說,夏字象蟬或爬蟲;四為夏水說,族名取自水名,而夏水位於雍梁之際,古夏水自然發源於秦嶺腹地;五為夏國說,先有夏國,後有夏族、夏人之稱。這些認識都已接近“華夏”所指的本原。

無論是徐旭生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還是顧頡剛的“古史辨”派,他們都把“華夏”或“華夏族”的起源指向了西北,指向陝西,指向關中。

華夏圖騰

華胥履跡於雷澤,生伏羲、女媧

華胥與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存在著一定的推理關係。

古籍文獻多講“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伏羲”,雷澤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龍神,雷之聲就是龍的發音,和雷相伴的閃電就是龍的形狀。因此,伏羲便是龍神的兒子,女媧便是龍神的女兒,龍的兒女自然要生得“龍身而人麵”,就像漢代畫像石畫得那樣。這也是“龍的傳人”一說最早的源頭。伏羲和女媧是有“龍祖”之稱的,那麼,龍祖的媽媽華胥自然就是“龍祖之祖”了。

人物評價

編輯

“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華胥因此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

作為上古時期華胥國的傑出女首領,華胥在八千多年前,在麵臨重大危機的時刻承擔起了延續氏族生存的重擔,帶領遠古先民們不斷的遊徒,足跡遍及黃河流域,創造了中國的漁獵、農耕等文化。華胥為中華民族得以存在做出了貢獻,因此被後世大量載於史冊,流傳數千年而不中斷。這些曆代文獻典籍的記述表明,從華胥到華夏,從華夏到中華,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她彰顯出了中華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脈親情,因此華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

華胥作為伏羲、女媧共同的母親,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是中華民族始興和統一的象征。華胥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大淵源和基礎,孕育和影響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本源和民族文化的母體,各族人民對華胥作為華夏始祖母的崇敬和禮讚作為一種特色鮮明的文化現象,不僅是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強大動力,更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曆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文獻記載

《山海經·內東經·郭注》:“華胥履大跡生伏羲”。

《列子·黃帝》:“黃帝夢遊華胥國,華胥之人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好。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所利害……”

皇甫謐《帝王世紀》雲:“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太平禦覽》卷七十八引《詩緯·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

《潛夫論·五德誌》:“大人跡生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

《緯》卷十一:“燧人之世,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

《河圖握矩起》:“燧人之世,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

《孝經·鉤命訣》:“華胥履跡,怪生皇犧。”

王嘉《拾遺記》:“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曆十二年而生庖犧。”

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暤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綱鑒易知錄》

《竹書紀年前編》

《雲笈七簽》卷一百集唐王《軒轅本紀》:“黃帝遊華胥國,此國乃神仙國也。”

後世紀念

華胥陵

華胥陵的遺址在全國隻有一處,就是陝西藍田的華胥陵。華胥陵也稱羲母陵,位於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孟岩村。華胥陵是華胥安寢的陵地,北枕驪山,南臨灞水,隔河與白鹿原相望。

華胥陵原周長200米,高8米,封土堆南北長80米,東西寬40米。陵區古柏參天,附近分布著同華胥有關的“畫卦台”、“華胥窯”等遺跡。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中國民間流傳的“龍抬頭”的日子,華胥陵的祭祀活動延綿成俗,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聖地之一。

據《太平寰宇》記載:“藍田為三皇故居,境內華胥陵”。明清時期編纂重修的七部《藍田縣誌》均載有“藍田有華胥氏陵,尊廬氏陵,女媧氏穀遺址,史稱三皇故居。”

華胥陵周圍分布著許多同華胥陵氏與之有關的人文遺址、遺跡。有華胥溝、三皇廟、毓仙橋、阿氏村(媧氏村)、女媧堡、補天台、人宗廟、磨合山、華胥窯、畫卦台等。宋家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明代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碑文正中刻有“古華胥國”字樣,左右兩邊分別刻有“伏羲肇娠,皇帝夢遊”八個字。這些都是十分珍貴人文遺址與實物,也進一步印證了《陝西通誌》所載:“羲母陵在(藍田)縣北三十五裏”的記錄。

華胥陵作為中華民族始祖母華胥氏的陵寢,是中華兒女尋根問祖的精神殿堂,是傳承文化根脈、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

華胥窯

據相關資料記載,伏羲和女媧出生時就在華胥鎮宋家村後半坡上的窯洞中,因而該窯稱之為華胥窯。窯中有一通道,直通華胥溝,在宋家村口還有“毓仙橋”、“毓聖橋”,相傳是華胥在妊娠伏羲和女媧時所走過的橋梁。宋家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有關記載“三皇”功績的石碑,碑的中間刻有“古華胥國”四個字,左右兩邊分別是“伏羲肇娠,皇帝夢遊”八個字。[70]

——節選自《百度百科·華胥》

伏羲女媧 (神話人物)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時也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創世神。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風姓,燧人氏之子。 又寫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後與太昊合並,在後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

相傳女媧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製度;後因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文選 王延壽》曰:“伏羲鱗身,女媧蛇軀。”《後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曰:“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此外,苗族有“伏哥伏妹治人煙”傳說,布依族、瑤族均有“伏羲兄妹”傳說。

伏羲女媧傳說

民間傳說

2001年6月在北京出版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甘肅卷》中,收錄了三篇流傳在甘肅張家川縣、天水市和徽縣的有關伏羲、女媧兄妹洪水後婚配的神話。“這當然隻是甘肅境內流傳的該類神話的一小部分,但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柯楊認為。

(一)伏羲的傳說

相傳,他的母親名叫華胥氏,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澤郊遊,在遊玩途中發現了一個大大的腳印。出於好奇,她將自己的腳踏在大腳印上,當下就覺得有種被蛇纏身的感覺,於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懷孕就懷了十二年。後來就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這就是伏羲。當地的人為了紀念伏羲的誕生,特將地名改為成紀,因為在古代,人們把十二年作為一紀。據史學家考證,古成紀就是今天的天水。《漢書》中說道:“成紀屬漢陽郡,漢陽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曆來被稱為“羲皇故裏”。

(二)女媧的傳說

女媧神話中女媧並無配偶,先人類而生。她的功業一是造人,二是補天。相傳女媧依照自己的形狀,捏黃土造人,造好後就會說話,成了活人,後來女媧造人累了,便用藤條抽打黃泥,甩了的泥點子也變成了人,會咿咿呀呀的說話。因為她是用黃土造人,所以中國人是黃皮膚。並且,黃土中最養人的地方就在天水,所以從傳說中也可以得出中國北方文明,起源於西北地區,而後向東,向南傳播。另一個是補天。天為什麼破了原因很多,但是女媧真是一位偉大的工程師母親,不辭辛勞,燒煉了數萬顆五彩石,補在天的破洞上,使她的子民有一個舒服的生存環境。女媧氏族發源地,文獻不見記載,但根據伏羲與女媧的關係,女媧故裏也應在古成紀(天水)範圍內。在葫蘆河畔,與大地灣相距不遠的秦安隴城鎮,有女媧洞,又有女媧廟,祭祀女媧 ,隴城又稱“媧皇故裏”。女媧也以風為姓,至今其地有風台、風瑩、鳳尾村等地名,均與女媧氏有關。

張家川篇:上古時發生了一場大洪水。兄妹倆爬在一段朽木上漂浮於水麵得以活命。兄妹倆到處找不到人煙。兩人商議成婚傳人種之事。兩人上山頭用滾石磨的方法占婚。石磨果然相合。兩人結成夫妻,繁衍了人類。

天水市篇:古時世上隻有一個老婦。一天,她看見一個大腳印便踩了上去。不料竟懷了孕。老婦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娃娃。老婦死後,兄妹二人靠采集、狩獵為生並長大成人。兄妹二人商量當兩口之事。用石磨相合占婚,從卦台山滾石磨果然相合。兄妹成婚後繁衍了人類。相傳天水一帶夫妻一方亡故後哭喪時互稱兄妹之舉即來源於此。

徽縣篇:古時有老兩口以種瓜為生。一個白胡子老頭送給他們一粒倭瓜籽讓他們去種。秋後,別的瓜都摘光了,唯有這個長得象磨盤大的倭瓜還在地裏。大倭瓜裂成兩半,跳出來一對男女,把老兩口叫爹娘。兄妹長大成人後突發大雨,洪水泛濫,老兩口將兄妹二人推入浮在水麵的倭瓜皮裏,任其漂流而去。洪水後世上隻剩兄妹二人,為繁衍人類,便商量婚配之事。從兩個山頭分別扔下針和線來占婚,線果然從針孔穿過。又用石磨滾山坡占婚,仍相合。兄妹成婚後,妹妹生下一個肉疙瘩。肉疙瘩被剁成一百塊,掛於各處樹梢,變成了一百個男女。掛在楊樹上的姓楊,掛在柳樹上的姓柳等等,這就是後來百家姓的來曆。

“這三篇流傳在甘肅境內的活態神話,不但為全世界數以萬計的洪水後再造人類神話補充了新的資料,也給流傳在我國四十多個民族中大同小異的同類神話增添了極具地域特色的異文。”柯楊說,這三篇神話中的部分情節,對解讀伏羲神話的文化意義,有著重要的價值。

“但是,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在敦煌遺書中記錄的伏羲神話與甘肅民間流傳的伏羲神話之間有一些內在的關係。”柯楊教授認為,敦煌遺書中有關伏羲神話的記載,其資料來源,應包括當時甘肅境內流傳的伏羲神話在內。換言之,敦煌遺書中所錄伏羲神話,或許就是後世甘肅民間流傳的伏羲神話的原初形態。“如果我的這一觀點可以成立,可大大強化伏羲神話最初產生於我國北方黃河流域這一論點的說服力。”伏羲文化是甘肅文化的一部分,建設華夏人文始祖園是蘭州市的一個大規劃,它將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個重要標誌,對甘肅和蘭州的文化大繁榮大發展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