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之華胥介紹篇(3 / 3)

伏羲女媧的文化內涵及其意義編輯

伏羲女媧圖騰與民族精神

劉 輝

遠古時期,人神雜糅,神話傳說充斥於世界。然而某些傳說中雖然摻雜著神話,但是它與單純的神話有著根本的區別;因其係口耳相傳,失實之處在所難免,卻包含了一定真實曆史的痕跡。

伏羲女媧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並受到崇祀,有關他們的傳說,流傳的地域極為廣泛。畢竟這段曆史太遙遠,史書中對此的記載也極其匱乏;傳說來源的途徑亦很多,猶如霧裏看花,讓人撲朔迷離。在漢墓繪畫中卻出現了大量的伏羲女媧圖像,為人們進一步了解這個傳說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人認為他們是人,有人說是神;有人推想該傳說起源於北方,有人認為源自南方。然而傳說的產生,不過是古人借助使用的一種工具,究其傳說背後的實質,卻蘊含著一段深厚的難以割舍的民族情結。至此,不能不提到國學大師、著名書畫家馮其庸先生。馮老曾經囑咐筆者說:我看到新疆阿斯塔那墓中伏羲的帽子、胡子都是一副少數民族的模樣,說明不僅漢族、苗族,就連新疆少數民族也認同伏羲是他們的始祖了,這是我們民族團結、和諧的證明,你要認真研究一下伏羲女媧。因為受到馮老的教誨和指導,筆者才想到思考並撰寫此文。

一、伏羲女媧傳說是人類社會原始宗教性質的產物

中國的創世神話很多,分別來自於遠古初民對宇宙中萬物的初步認識,並產生的對人、植物、動物等起源的解釋;也即是萬物有靈思想的體現。有些被崇拜的對象還成為氏族的圖騰。人是萬物之靈,人的起源當然會首先受到關注。傳說伏羲女媧是創造人類的二位主神和始祖,初民就利用這個傳說解釋了人類的起源與繁衍問題。

1、女媧的傳說

傳說女媧創造了人類,有關她的傳說記載在許多典籍。人類最初經過了原始社會的母係製時期,婦女成為氏族中的主要成員,她們的社會地位高於男性。當母係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女性氏族族長的地位就需要通過一定手段加強。這從出土文物和傳說中可發現一些端倪,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出土的女神頭像就是直接證據,這裏是當時祭祀女神的遺址。

說起女性被祭祀的原因,就要先從女媧的傳說談起。有關女媧的記載最初見於屈原《楚辭·天問》,曰:“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製匠之?”女媧對人類的功績有:許慎《說文解字》曰:“女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化”,即孕育,說女媧創造了世間的萬物。《山海經》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郭璞注:“女媧古神女帝,人麵蛇身,一日七十變,其腸化為此神。”《太平禦覽》卷七十八引《風俗通》曰:“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不暇供,乃引繩於泥土中,拳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縆人也。”《淮南子·覽冥訓》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娃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蒼天補,四極正,**涸,狡蟲死,顓民生。” 女媧,伏羲的妻子,曆史出現的女媧不隻一個女媧,可能是為了紀念這位為華夏做出巨大貢獻的女性。女媧也成為古代部落的符號,那時出生的女娃也可以叫女媧。

2、伏羲的傳說

伏羲被尊為人類的男性始祖,傳說中的他的一些功績也記錄於很多文獻。《太平禦覽》卷七八引《詩含神霧》曰:“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羲。”《易·係辭下》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繹史》卷三引《古史考》:“伏羲製嫁娶以儷皮為禮。”《潛夫論五德誌》:“(伏羲)結繩為網以漁。”《楚辭·大招》:“伏羲氏作瑟,造‘駕辨’之曲。”《淮南子·天文訓》曰:“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楚辭·離騷》:“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宓妃”,即“洛神”,《文選》卷十九《洛神賦》注引《漢書音義》引如淳雲:“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呂氏春秋·孟春紀》曰:“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死祀於東方,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為木官之神。”《漢書·丙吉傳》曰:“東方之神太昊乘震執規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離執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兌執矩司秋,北方之神顓頊乘坎執權司冬,中央之神黃帝乘坤執繩司下土。”《山海經·海內經》曰:“西南有巴國。大皞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3、伏羲女媧傳說的變異與融合

隨著時代的改變,很多事情必然會不斷隨之變化。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曰:“女媧氏亦風姓也;承庖犧製度,亦蛇身人麵,一號女希。”《路史後紀》二注引《風俗通》曰:“女媧,伏希(羲)之妹。”唐代李冗的《獨異誌》記載:“昔宇宙初開之時,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麵。”伏羲女媧為夫妻的傳說,還見於出土的戰國時期的帛書。長沙子彈庫帛書乙篇記載:“曰故囗熊雹戲(伏羲),出自囗,居於囗。田漁漁,囗囗囗女,夢夢墨墨(茫茫昧昧),亡章弼弼,囗囗水囗,風雨是於,乃娶囗子,曰女皇(媧),是生子四,囗囗是襄,天路是格,參化法兆,為禹為萬(契),以司堵(土),襄晷天步,囗乃上下聯斷,山陵不,乃名山川四海,囗熏氣魄氣,以為其,以渉山陵;瀧汨淵漫,未有日月,四神相代,乃步以為歲,是為四時。”大意是:創世之處,天地混沌,暗昧無日,風大雨多;伏羲娶女媧生了四個孩子,協助禹和契治理洪水;四個孩子到四海一邊支撐藍天,一邊為山川命名;黑暗中用步履計算時間,確定四季。……最終完成了創世的工作。這裏沒有說伏羲女媧是兄妹。到漢代以後伏羲女媧的傳說,還融入了佛教因素。在南方的苗族等少數民族中,伏羲女媧傳說還演化為盤古傳說(詳見下文)。四川新津龍岩村出土的三國時期的石棺畫像,刻繪在石棺後擋板上的伏羲、女媧,一個捧日,一個捧月,二人均為完全的人形。說明該傳說在當地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總而言之,伏羲女媧的傳說始終隨著曆史的發展而改變、融合。

二、漢畫中伏羲女媧的類型及其形象的文化意蘊。

伏羲女媧傳說出現的地域遍及全國各地,所表現的形式多樣:有說唱的形式,如現今保存在南方少數民族中的創世史詩;有文獻的零星記載,如《淮南子》等;有出土的文物中,如畫像磚、石、壁畫、帛畫等。在出土的畫像中,伏羲女媧的表現形式多樣:有的是單體出現,有的是二人交纏的形式,還有的是他們的形體或手中所持物件的區別等。不同形式的伏羲女媧畫像,代表了每個時代、文化中相異的信息。

1、漢畫中伏羲女媧的類型

漢畫中伏羲女媧的類型很複雜,形象亦不盡相同,其意義也就有所區別。一是形體的差異: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非衣帛畫,最上部中間是人首龍身盤曲的神人,有人認為他是燭龍,筆者認為是伏羲或女媧。因為畫中的女墓主死後去始祖神那裏才合乎情理,假如她到燭龍那裏去,與理不通。河南洛陽西郊淺井頭漢壁畫墓,洛陽墓頂由南向北繪有伏羲和女媧。伏羲人首龍身無足,尾部呈魚鰭狀。漢畫像石中的伏羲女媧圖像最多,主要分布在祠堂的側壁和墓室的門柱、橫梁等部位。1986年四川簡陽鬼頭山出土的3號石棺畫像,其後擋右上部,刻一人首龍身的人物,其旁刻寫“伏希(羲)”。左邊亦刻人首龍身像(伏羲女媧為龍身的問題詳見下文),其旁刻寫“女蛙(媧)”。二是頭衣和手持道具的區別:山東嘉祥武梁祠西壁,戴冠的伏羲執矩,頭挽發髻的女媧執規,二人均人首龍身且尾部交纏,他們中間有一小人。左邊題刻“伏羲倉精,初造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的銘文。河南唐河漢畫像石上,刻有伏羲手執排簫的圖像。微山兩城鎮出土的一畫像上,中間是“西王母”,其兩側是手執便麵、人首龍身的伏羲女媧,二人作交尾狀(也有的伏羲女媧中間為東王公)。三是對伏羲或女媧個體始祖的崇拜形式:費縣潘家疃出土的伏羲圖和女媧圖分別刻在兩個門柱上,伏羲為人首龍身,身上有日輪而手執規,下身長兩隻足;女媧人首龍身,身上有月輪而手執矩,下身有兩隻足。四是創造型或情景的再現:江蘇睢寧出土的“伏羲女媧”漢畫像石,畫麵中伏羲女媧皆人首龍身交尾狀,二人軀體中間有羊、馬等,下方的二人兩側各一小人首龍身之人。河南唐河針織廠出土的伏羲女媧圖,伏羲女媧各手執一草扇,在一神人身上相向而立;南陽七孔橋出土的“女媧捧璧”圖,原文說“女媧人首龍身,手執靈芝”。他們手執的應當是草扇。當然,上麵列舉的形式並不完全;還存在相互混合的情況,這裏隻是作簡單的分類區分。

2、出土文物中不同伏羲女媧形象的文化意蘊

不同的形象就是不同文化的表達。在談到伏羲女媧的形象時,《魯靈光殿賦》中說:“伏羲鱗身,女媧蛇軀。”漢畫中伏羲女媧的圖像很繁雜,其文化意蘊也就各異:其一,伏羲女媧手中不同的工具代表了各異的傳說和倫理觀念。伏羲女媧手執草扇,是文獻中所謂其因兄妹結婚而“結草為扇,以障其麵”遮羞的情景;也是在描繪始祖神初始創世的狀態。神話傳說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吸收新的思想、觀念;並會出現一個母題的孿生神話,如由伏羲女媧而衍生的盤古傳說,卻符合社會的需要。從女媧創造人類開始,到伏羲神話的出現和伏羲女媧兄妹結婚,“結草為扇,以障其麵”的說法,以及《風俗通》所說女媧成為“女媒,因置婚姻”等,已經脫離了原始氏族的狀態,顯然滲入了封建倫理觀念和思想。《周髀算經》上卷記載:“昔者周公問於商高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昔者包犧(伏羲)立周天曆度——夫天可不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商高曰:‘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作為妻子的女媧從屬於伏羲,伏羲執矩、女媧執規的圖像意義,大概是“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的體現,即尊卑關係。其二,是伏羲女媧祖神崇拜和創造、主管萬物的表現。伏羲的形象是通過其頭衣如進賢冠、山字型王冠、通天冠、手中所持的日等方法;女媧是通過其頭挽的發髻、持月等方法,區別二人的身份、性別。伏羲頭戴王冠,則是表示其“初造王業,以理海內”的象征;伏羲女媧手捧日月,是其創造和主管陰陽與天地的體現。伏羲或女媧以個體的形式出現,是祖神崇拜的表現。有的伏羲女媧身體交纏或交尾,描繪了他們正在繁衍人類;而二人中間的小人,則是描繪他們已經繁衍出的人類。傳說伏羲作簫,《禮記·明堂位》說:“女媧之笙璜”,注引《世本》曰“女媧作笙璜”。把樂器的發明歸功於聖王的事在古代很常見,但至少說明這些民族樂器都很古老。其三,伏羲女媧的奇異形體是具有“聖德”的象征。漢畫中的伏羲女媧,人首龍身,他們的神奇軀體是其超凡神性的證明。如《列子》曰:“女媧氏蛇身人麵,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生而有大聖之德。”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伏羲“蛇身人首,有聖德。”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人以為,李冗《獨異誌》記載的伏羲女媧以兄妹結為夫妻,而“以葉障麵”的事件是唐代人記載的,所以這是晚出的故事。但這些情況在漢畫中都反映了出來,戰國的帛書也說他們是夫妻,說明不能因為是晚出的文獻就斷然否認它的真實性。因為文化具有很強的傳承性,有些晚出文獻中記載的卻是古代發生的故事或傳說,所以要慎重考慮晚出文獻的記載。

三、伏羲女媧的傳說反映了古代社會與文化的變化

在女媧傳說的創世故事中,主旨為了強調是偉大而神聖的女性(或指始祖、母親),拯救了世界、創造萬物,其原始性顯而易見;伏羲傳說中的其作八卦、製嫁娶之禮等,流露出人類處在進步、發展中的階段和痕跡,到伏羲女媧以兄妹婚配,並因羞恥而以葉扇障麵,越來越表達出人類進入高度文明下的社會倫理道德範疇中的思想、感情。伏羲女媧傳說經初民口耳傳唱、到文字記錄,在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進程中,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難免會在原始的基礎上陸續增加一些新時代的文化;這種情況在南方少數民族的創世史詩中都可以得到證實。

1、圖騰的產生

有些圖騰是人類最初的精神寄托。初民在起初認識自己及周圍的事物時,首先會提出“是什麼”的問題,之後才逐漸明確“從何而來”。新石器時代以前,人類的思維主要還處在“是什麼”的階段。[9]萬物有靈思想,是初民中最常見的觀念,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人類自發的幻想,二是出於宗教的需要。在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期,圖騰就成為氏族的精神支柱。古代社會的圖騰很多,初民會把人、動、植物和自然物作為自己的始祖或神靈崇拜(即圖騰)。如《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語曰:“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有些圖騰在以後也就成為某些氏族的姓氏,有些成為始祖神,顯示出圖騰強盛的影響力。

2、伏羲女媧傳說產生的時代

一般意見認為,人類是從母係製社會過渡到父係製社會。有人說,女性氏族崇拜,其流行時期大約相當於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中期。《呂氏春秋·恃君》記載:“昔太古嚐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退進揖讓之禮。”證明母係社會確為最先存在。陶陽等先生說:“作為女性創世大神,女媧神話當產生於母係氏族社會時代。”陸思賢先生在《神話考古》中認為:牛河梁出土的紅山文化中的女神廟是“最古老的女媧廟”。這一結論尚早。因為直到秦漢女媧還是人首龍身,此處的女神卻不具備這些特征而是人首人身,但可以證明當時對女性的崇拜已經進入到了很高的層麵;並與女媧的崇拜相吻合。出土文物、文獻與民間傳說,也佐證了伏羲女媧的神話是個很古老的傳說。女媧神話所反映的主要其造人,反映出神話的原始性,產生在母係製時期的可能性很大。伏羲則有其“初造王業,畫卦結繩”,製嫁娶之禮等功績。強調的是男性的功績,顯然伏羲傳說比女媧傳說所處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改變,時代也進步了。就是說,伏羲傳說大約產生在父係製時期。

3、圖騰與伏羲女媧的傳說包含了初民對人類產生的樸素的認識

伏羲女媧被初民奉為人類始祖,其根源在哪裏呢?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對此分析得很精辟:“從一開始,宗教就必須履行理論的功能同時又履行實踐的功能。它包含著一個宇宙學和一個人類學,它回答世界的起源問題和人類的起源問題,而且從這種起源中引申出了人類的責任和義務。這兩方麵並不是截然有別的。”這是說,回答世界的起源與人類的起源是一切宗教必須解決的理論問題。隻有這樣,才有說服人的權威。對伏羲女媧的闡釋來自於宗教貴族,他們根據自己熟悉的事物加以綜合、幻想,利用超凡的人來維護氏族中的各種活動,並讓大眾產生敬畏、膜拜,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這個情況直到春秋戰國、秦漢仍然存在。這種狀況反映在文獻記載中。《左傳·成公十三年》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戰爭是一個國家極為重要的事情,而祭祀被排在首位,說明它高於一切。這是伏羲女媧被作為祖神並進行祭祀的原因之一。反映在墓葬中。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墓葬中,死者旁邊隨葬一些生前用過的生產工具、食物或裝飾品等,都是靈魂不滅和對祖先崇拜的表現;以及遼寧牛河梁出土的“女神廟”,說明初民對生與死都有相當的想象力和安排,宗教意識極為鮮明。

——節選自百度百科《伏羲女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