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瑪》的時間軸為1992至1994年,比原先的設定晚了幾年。
而且本來會拉長至1999年,但最後停在1994年5月。
剩下的部分,有緣的話再以另一個故事呈現。
我念大學時,班上有五十幾位男同學,但隻有兩位女同學。
某次我睡過頭沒去參加的班會中,有位女同學提名我當公關,我因而擔任大一下學期班上的公關。
至於她為什麼要提名我?到現在一直是個謎。
她和我幾乎沒有任何交集,也不算熟,彼此隻知道是同學關係。
我猜想她也許隻是不爽我沒來開班會,於是就給我一個教訓而已。
總之我沒問她為什麼提名我,隻是默默接受必須當公關的殘酷事實。
第一次約女孩子聯誼,對方就告訴我端午節過後才有空。
當時挫折感很重,之後回想起來卻覺得她很幽默。
第二次約的是校外女孩,在快餐店碰麵討論。
一坐下她便說,她對活動形式和地點沒意見,因為女生隻負責玩,所有的一切由男生去打點,而且女生交的錢要比男生少100塊。
那時的我年輕氣盛,一句話都沒說,轉頭就走。
對不高、不帥、個性內向、不太會說話的我而言,當公關其實很怪。
就像我們會覺得大猩猩很適合當保鏢,但看到猴子當保鏢就覺得怪。
因為擔任公關,不得不主動接觸一些陌生的女孩。
有的和善親切,有的趾高氣揚;有的美麗大方,有的營養不良。
對我來說,都是難得的經驗,讓我學習到尊重、包容與溝通。
《阿尼瑪》提到榮格分析心理學的一些皮毛,我其實是戒慎恐懼。
雖然這畢竟隻是一部小說,讀者不會以較高的標準去審視;但對我而言,我絕不會因為寫的是小說而隨意賣弄大師的理論。
可惜個人學養不精,書中所言或許有謬誤之處,隻好請你包涵。
如同之前的寫作經驗,《阿尼瑪》的寫作期間也發生一些不好的事。
比方電腦熒幕在完稿前三天突然壞掉、備份的隨身碟突然無法讀取。
不過這些跟小皮的死亡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小皮的死對我而言打擊很大,以致寫完《阿尼瑪》要再寫這篇後記時,腦袋幾乎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寫什麼?
今年3月初的某個夜晚,小皮吐了一地。
原以為可能隻是吃壞肚子,但之後連續兩天不吃不喝、全身癱軟。
我急忙抱著它求醫,做了檢查後,肝功能和白細胞指數飆高,而且腹腔疑似有顆腫瘤。
醫生說小皮十三歲了,希望我要有心理準備。
我讓小皮住院一星期,我每天去看它時,感覺它都有好一點點。
最後甚至已經可以站起身對我搖尾巴,不像剛住院時的渾身無力。
但白細胞指數依然居高不下,而且完全不進食,隻靠灌食和打點滴。
我試著拿些飼料給它,沒想到它竟然吃了幾口。
醫生讓我帶它回家觀察看看,可以進食的話狀況就不至於太差,
不過要按時回診,檢查白細胞指數。
可能是被關在醫院太久了,回家後的小皮精神很好。
而且食量也漸漸回複,我一度以為小皮已經痊愈。
但兩個星期後,小皮又全身癱軟,不再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