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建立和睦親子關係的幾個大原則(13)..(1 / 1)

//

我常在演講中開玩笑,但也是據實地說:“我們對孩子擁有影響力的有效期限,隻有最初的6年。”6歲之前,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中,我們常會聽見他們一個比一個高聲地爭辯說:“我媽媽說……”或:“我爸爸說……”如果我們到幼兒園的教室外去偷聽小朋友們的對話,就會大笑不已地聽見這些小孩們把自己的爸爸沒邊地誇成比蜘蛛俠還要厲害好幾千倍的英雄。

上了小學之後,這個曾經口中隻有“我媽媽說”、“我爸爸說”的小孩,改了口。但凡爸爸媽媽的話和老師說的有任何相左之處,他一定毫不考慮地糾正你說:“我老師說……”在這個階段,老師對孩子來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所以許多低年級的小學生發現老師也去廁所時,會很驚愕,他們想:“啊?老師也要上廁所啊!”而小女孩寫“我的將來”這個作文題目時,大約有70%的女孩會希望自己將來是個老師。

可是老師的好日子也不會太久。等孩子進入高年級,進入青春期的“同儕團體認同階段”之後,他們口中認同、崇拜的對象,開始變成和他們年紀相仿但有些特質被他們崇拜——例如投籃命中率很高,或長得很白淨漂亮,或很會打遊戲的同學,他們開始說“我同學說……”或“誰誰誰說……”,這時不論是爸媽的話還是老師的話,都無法敵得過“同學說的話”。

等孩子長大到已經交男女朋友,或結婚組成自己的小家庭之後,就開始變成“我男朋友說……”“我女朋友說……”“我老婆說……”“我老公說……”了!所以我總是很有自知之明地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我的話對兒子來說,擁有接近百分之百影響力的有效期限,隻有6年左右!

可是,很可惜的是,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有我這樣的自知之明。我在處理親子關係的問題時,就常發現很多親子之間發生衝突的導火索和孩子的朋友有關。有的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了太多的補習或才藝班,以致孩子完全沒法參加同學們的周末活動;有的是父母覺得孩子的朋友學習成績不夠好,怕影響或帶壞了自己的孩子;有的是認為孩子平常在學校中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和同學在一起,所以周末或放假的時間理應屬於父母家人;也有的說不出什麼原因,就是對孩子有安全上的顧慮,或怕孩子被同學影響而學壞。

作為一名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一個母親,我當然明白父母的這些理由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又會發現他們也有交朋友以及課後和同學們在一起活動的需要,而且這個需要,也並不是他們貪玩,而是真的有社會心理和認知發展上的需求。

因此,我能不能請父母們在約束孩子的人際交往之前,先按下焦慮不安的心,先看看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青春期的孩子在人際交往需求上的一些事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