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經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與名著為伴,塑造美好心靈。細心品味米花在線書庫經典名著。@@
“同儕壓力”或欺淩(Bully)
青少年希望自己被接納、受肯定、有歸屬感,因此急切地想與他人結為好友的心理動機,會促使他作出某些努力,例如打扮得很時尚以獲得校園內的矚目和崇拜,或收看某部電影電視劇以便和同學有話題可說。這種希望被接納的渴望會讓他們改變自己的穿著、說話用語、想法,做些原本不敢做或不願做的事情,甚至有些事情會讓他感到良心不安。例如得跟其他同學一樣去欺負某位同學,才會被接納當做哥們兒;或是非得去排擠某位同學,才能進入姊妹們的小圈子;甚至最好的朋友在順手牽羊時要求他把風。
有位接受我輔導的高中男孩,家長屢屢因為他在學校犯規而被叫到學校聽訓。我在為這個男孩谘詢的過程中,不斷聽見他用一句話——“這樣才夠義氣”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初中二年級時,他和父母一起從西南地區搬到北京,雖然家境十分優渥,但說話時仍然帶著點兒家鄉的口音,穿著上也不像大城市的孩子那樣時尚。喜歡惡作劇的男同學們因此常常譏笑捉弄他,還給他取了個很有些地域歧視意味的外號。他於是度過了十分艱難又屈辱的初中歲月。
上高中以後,他立誓要在一個全新的環境裏反敗為勝。為了討好同學,他不僅出手大方花錢請客,還總是很仗義地承擔一些觸犯校規的後果。他告訴我,雖然因觸犯校規而被老師和家長嚴厲地處罰,但是在看見同學們崇拜的眼神之後,這些“犧牲”就都值得了!
除了因為爭取同儕的認同而過度地補償表現之外,還有的孩子是因為膽小而屈服於同儕的壓力。例如有個初中女孩的父母發現她的零用錢用得比往常快得多,後來才知道她每天早上都必須幫固定的幾位同學買早餐,要不就會受到處罰;另外一個孩子近來總是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甚至常常找理由不想去學校,後來才知道他每天都得提心吊膽地繞路上學,因為有幾位人高馬大、看他不爽的同學,霸住了學校前門,隻準他從後門爬牆進去。
父母事後知道了孩子在學校被同儕欺淩後,除了心疼之外,很多時候也很焦慮生氣,我們可能會對孩子說,你為什麼那麼怕同學,不理他們就是了;或是,你可以告訴老師呀,為什麼要這樣忍氣吞聲;或是,你怎麼這麼沒用,就這樣被人欺負。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是,就是因為他無力處理或反擊,所以才會屈服於負麵的同儕壓力之下。這一點是我們不能低估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