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建立和睦親子關係的幾個大原則(22)..(1 / 1)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隻要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會有權力和政治,校園裏也不例外。如果我們在校園裏仔細地觀察一天,就一定會看見下課時有某位女同學或男同學是其他同學簇擁的中心,她可能長得漂亮,可能高挑時髦,可能作風豪放,可能成績優秀;他可能體格健壯,可能吸引女生。總之,他(她)因某種特質而被其他同學崇拜,也因此掌握了可以支配他們的權力。而這種校園內自然而然所形成的權力階級,就是負麵的同儕壓力的來源。

一位研究學習差異的專家麥爾-李文博士(MelLeVine),在他的一場演講中,相當清楚地陳述了以下的觀點:“對大部分在學的孩子來說,人緣好不好,是非常重要的。不惜任何代價要避免丟臉,是非常嚴酷的競爭活動。大約到了中學階段,社會壓力到達最大的程度,孩子變得容易受傷、羞怯,也知道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並且不想要脫離同儕間行為的常軌。”

但是專家們也帶來了好消息,那就是父母的協助,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去處理負麵的同儕壓力,而且,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力,比我們所了解的要大得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可能會表現出不怎麼在乎或相信我們所說的話,但他們還是會仔細觀察我們的行為和價值觀,也會默默地希望我們伸出能扶他一把的手。

所以,以下是幾件我們可以做的事:

1.留意是否有任何不同尋常的征兆(但是不要因過度緊張而疑神疑鬼)。

孩子如果在學校遇到同儕壓力而又無力應付時,一定會在一些行為表現上顯現出征兆,它們通常是食欲、睡眠受到影響,無精打采,莫名其妙地陷入沉思,出現啃指甲、撕指甲皮等這些焦慮的行為反應,零用錢花得太快,不明原因的肚子疼、胃疼,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向我們所發送的求救信號。

2.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場所,讓他敢於打開心門對我們吐露實情。

有些孩子不敢對父母說實話的原因,是害怕爸媽小題大做,把事情弄得更僵,讓他太丟人而無法再回去麵對同學,或者是害怕爸媽聽到後大發雷霆,或是對自己的軟弱感到失望。所以我們除了要不預設立場地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之外,還要冷靜地麵對,不要讓他受到二次的傷害。

例如,我們可以問:

——媽媽發現你最近好像睡得不太好,有沒有什麼事要告訴我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