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揚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王之渙的《涼州詞》朋友們都知道。詩中的玉門關設置於漢代,是霍去病兩次出兵河西走廊,以三萬精騎打敗盤踞在這裏的二十四萬匈奴軍隊,徹底斬斷了匈奴右臂之後才設置了玉門關。
玉門關之所以被稱為玉門關,據說是因為西域盛產的和田美玉從這裏運進內地,原本叫小方城的一座雄關就成了玉門關,為後人稱道。
玉門關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是河西走廊上最具戰略價值的雄關之一,唐代詩人岑參有詩“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裏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很好地道出了玉門關的重要性。其實還應該加上一句“西去天山從此行”才能完全概括出玉門關的重要性,出了玉門關就到了西域,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著名的絲綢之路正是從裏通向遙遠的地方。
本書中還沒有玉門關一說,但這地理位置是有的,現在的韓信已經統率大軍出了玉門關,進入了西域。
在我們代現人的印象中,新疆黃沙萬裏,有很多不毛之地的沙漠,事實上新疆是中國沙漠最多的省份。在秦代,這裏還是綠洲遍地,隨處可見人煙,並不是現在那樣沙漠很多。是以韓信率領秦軍行走在西域倒沒有後世進軍新疆那麼大的困難,他們的唯一困難就是語關有問題,和當地居民不太好溝通。
曆史上華夏軍隊第一次出現在西域是霍去病攻打河西走廊時越過玉門關,直取西域,一路往西打到天山附近,他的攻擊方才停止。而韓信率領的秦軍進入西域,比起霍去病進軍西域整整提前了一百年。
這是華夏軍隊第一次進入西域,語言方麵自然是很成問題,好在周衝考慮到這個問題,給韓信支了一個妙招,要他把當地會說華夏語言的居民充當向導。在當時,華夏文明雖然沒有象後世那樣遠播異域,但華夏文明已經成形,再加上中原富饒,為周邊地區所羨慕,因而到內地經商的少數民族大有人在,他們會說華夏語言,要找向導其實不難,倒也省了不少事。
曆史上,中國對西域第一次大規模用兵應該要算漢武大帝著名的遠征二師城了,至於霍去病進軍西域,一是因為他的軍隊規模不大,他兩次出兵河西走廊才帶了三萬精騎,進入西域的不過幾千人。二是他當時以打擊匈奴軍隊為主,西域國家還不是他的打擊目,在當時這些地方的國家是漢武大帝爭取的抗擊匈奴的盟友,當然不會用兵。
直到匈奴被擊破,西域問題日趨嚴重,漢武大帝這才斷然對西域用兵,攻打二師城。後人以為漢武大帝攻打二師城是為了寶馬,其實大錯而特錯了,因為當時的漢朝使者在西域老是被殺,財物被搶,這有關一個民族的尊嚴,有關一個帝國的體麵,不得不用兵。二師城一戰之後,西域震恐,不敢再亂殺漢朝使者,同時也改變了一個時代,為以後漢宣帝把這片土地納入版土,設立著名的“西域都護府”奠定了基礎。
秦軍在韓信的統率下一路西進,如入無人之境,根本就沒有遇到象樣的抵抗。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秦軍人數眾多,裝備精良,能征善戰,西域國家想打也打不過,隻有認熊,稱臣納貢了。
二是西域國家小,不堪一擊。當時西域就有幾十個國家,大者不過幾萬人口,小的就很不好說了,不過千把人口,這在內地根本連一個亭都不如,一個小小的亭長管轄的也比這多,要這些國家組織起有力的抵抗根本就不可能。
韓信駐馬道旁,衝策馬前行的騎兵吆喝道:“保持隊形,全速前進,沒有我的命令,誰也不許停下。就是要拉屎,也得拉在褲襠裏。”
章邯和屠睢策馬而來,屠睢有點擔憂地道:“大將軍,這樣行軍行嗎?根本就沒有休息時間,會把弟兄們累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