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從“小淮海戰役”到“大淮海戰役”(3 / 3)

而這種打法,又出現了在遼沈決戰中關門打狗的味道。10月24日,陳毅和鄧小平根據毛澤東的方案,率領中野4個縱隊攻下開封後向東攻擊前進,陸續進至商丘、永城、亳州、渦陽。我軍對徐州劉峙集團的包圍攻勢已經大致形成。

10月31日,華東野戰軍已做好了大戰的準備。粟裕心中已經完全清楚新的淮海戰役的規模與目標,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所以粟裕在這天向中央軍委、華東局和中原局同時發出電報,稱“此次戰役規模甚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中央軍委也作出決定,這次戰役由陳毅和鄧小平統一指揮。陳毅和鄧小平在給中央軍委的複電中說:“本次作戰我們當負責指揮,惟因通信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向多直接指揮。”這樣,兩大野戰軍合作的新格局形成,這是我軍敢於在總兵力小於敵方的情況下同蔣介石軍隊的最大戰略集團進行決戰的重要保證。

11月2日,東北戰場上捷報傳來,遼沈決戰取得了全麵勝利,全國的軍事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共兩方兵力的對比發生了根本上的轉化。毛澤東的信心更足了,原來計劃讓粟裕打了黃百韜之後去打兩淮的方案被毛澤東自己所推翻。11月7日,毛澤東在給華野(同時也電告中野)領導人的電報中估計,消滅黃百韜兵團隻需10天左右時間,而“如能達成此項任務,整個形勢將改變,你們及陳鄧即有可能向徐蚌線迫近,那時蔣介石可能將徐州及其附近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敵人不撤,我們即可打第二仗,殲滅黃維、孫元良,使徐州之敵完全孤立”。

不過,這時毛澤東還認為蔣介石是有可能撤,也有可能不撤。如果不撤,我軍就抓緊機會打第二仗,殲滅黃維和孫元良兵團。

11月8日,粟裕在已經指揮大軍向黃百韜兵團展開包圍,在即將渡過運河向黃百韜兵團發起總攻之時,就他對全局的考慮給毛澤東發出了一封很長的電報,他在分析了蔣介石可能采取的集中主力於江北作戰與江南作戰的兩種可能,也就是毛澤東所考慮的可能不撤與可能撤的兩種可能和兩種可能的後果對我軍的利與弊之後,向中央提出了他的具體建議:

我們不知各老解放區對戰爭尚能支持到何種程度,如果尚可能作較大的支持的話,則以迫使敵人實現第一方針為更有利。如果認為迫使敵人采取第一方針是對的,則我們在此次戰役殲滅黃兵團之後,不必以主力向兩淮進攻[原注:新海(按:新指新埔,即今連雲港;海指海州)敵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轉向徐固線(按:指從徐州經宿縣到固鎮的津浦線)進擊,抑留敵人於徐州及其周圍,爾後分別削弱與逐漸殲滅之(原注:或殲孫兵團,或殲黃維兵團),同時,以主力一部進入淮南切斷浦蚌鐵路,挫亂敵人部署與孤立徐、蚌各點敵人。

為此,在戰役第一階段之同時,應即以一部破壞徐蚌段鐵路,以阻延敵人南運。

很明顯,粟裕此時的考慮又進了一步,不是按蔣介石可不可能來決定我們的計劃,而是從有利與不利出發,要迫使蔣介石跟著我們的安排走,就是要在江北吃掉蔣介石的80多萬軍隊。

毛澤東此時的打算與粟裕完全一致。第二天,也就是11月9日,他在給粟裕並同時告華東局、陳毅、鄧小平、中原局的電報中就明確指出:“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麵,應用全力保證我軍供給。”這樣,要全殲敵人幾個主力兵團的計劃就已經完全形成。這時,粟裕進攻黃百韜兵團的大戰已經打響。也就是說,淮海戰役事實上已經打響。

也是在11月9日,我軍向黃百韜兵團發起進攻之後,發現劉峙有可能往南撤退的跡象。毛澤東得到這一情報之後,他毫不猶豫地下定決心,不能放走劉峙集團,要將其就地全殲。他立即給陳毅、鄧小平、粟裕等人去電:

徐州敵有總退卻模樣,你們按照敵要總退卻的估計,迅速部署切斷敵退路,以利圍殲是正確的。……如敵向南退卻時,則集中六個縱隊殲滅之。

現在不是讓敵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長江以南的問題,而是第一步(即現在舉行之淮海戰役)殲敵主力於淮河以北,第二步(即將來舉行的江淮戰役)殲敵餘部於長江以北的問題。

就這樣,在毛澤東和粟裕、陳毅、劉伯承、鄧小平等人心中,原來的“小淮海戰役”,一步一步地發展成為“大淮海戰役”。由原來打算的打兩淮,消滅黃百韜兵團的十幾個師,發展為要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濱,西至豫東,北至隴海沿線,南至淮河的大戰場上消滅敵人的幾個兵團,幾十萬人的大型殲滅戰。這一個不斷發展變化,不斷成熟的過程,是毛澤東和前線指揮員共同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實際情況麵前審時度勢、深思熟慮的過程。是我按照我軍一貫主張的“執行有利決戰,避免不利決戰”的方針,及時調整部署,做出的最佳決策。正因為這種決策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就能在今後的具體實施中胸有成竹地從容對付各種複雜的局麵,保證將原來所預定的決戰方案變為勝利的現實。

當時擔任華野副參謀長的張震後來回憶說:

毛主席高瞻遠矚,製定了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又博采眾長,使這個方針得到補充和進一步完善。戰役第一階段的進攻方向選定在徐州以東,殲滅對象是黃百韜兵團。中野主力直擊徐蚌線,協同華野作戰。在總的戰略意圖下,最高統帥部和前線指揮員之間經過醞釀磋商,使戰役的具體部署更加縝密。

很明顯,淮海決戰的藍圖描繪過程本身,就已經預示了這場波瀾壯闊的大戰必然勝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