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用小車推出來的勝利(1 / 2)

在人類戰爭史上的所有戰役中,就其規模而言僅次於蘇聯衛國戰爭中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淮海戰役,以人民解放軍的徹底勝利而載入史冊。淮海戰役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原因很多,若幹具體情況我們已在前麵戰役進程的敘述中作了介紹。但是,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我黨領導下的解放區廣大群眾對這場大戰的全力支援和巨大犧牲。雖然我軍領導的戰爭都是人民的戰爭,每一次作戰都離不開人民的支援,正如毛澤東所說:

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隻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隻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

但是,就“兵民是勝利之本”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而言,它在淮海戰役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尤為突出。這是因為,淮海戰役的時間短,準備期也尤其短,戰場集中而又不在我解放區之內,時間又正值嚴冬,更何況我們當時幾乎是沒有任何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所以,要在徐州周圍這個不大的範圍內做好我軍60萬大軍和幾十萬隨軍民工(當然,出動大量的隨軍民工,這本身也就是老百姓對戰爭的巨大支援)的各種後勤保障,其困難之大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正因為如此,作為當時感受特別深切的陳毅說了一句感人肺腑而又久久流傳的名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對於淮海戰役中後勤工作的重要和困難,黨中央很早就有所估計,並多次要前線的黨政軍領導機關盡早有所準備,精心組織。早在1948年9月28日,毛澤東在給華野領導的電報中就十分明確地指出:

這一戰役必比濟南戰役要大,比睢杞戰役的規模也可能要大。因此,你們必須有相當時間使攻濟兵團獲得休整補充,並對全軍作戰所需包括全部後勤工作在內有充分之準備,方能開始行動。

當解決了黃百韜兵團之後,毛澤東在給華野的電報中又指出:“必須準備全軍部隊及民工130萬人左右3至5個月的糧食、草料、彈藥,10至30萬傷員的治療。”為了加強和保證後勤供應,中央軍委采納在遼沈決戰中由李富春親自抓後勤工作的經驗,軍委後勤部部長楊立三被派往淮海前線,統抓淮海戰場的後勤工作。

根據中央的一係列指示,華東局、中原局和華北局各級黨組織盡自己當時可能作出的一切努力(在整個戰役中最大的一次聯合行動是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之後在徐州召開的有3個中央局和兩大野戰軍代表參加的聯合支前會議),進行了認真而紮實的準備。這種準備的中心工作,就是要做好一切動員與組織工作,將解放區的人力物力盡可能組織起來,當大戰一打響時,保證能將前線需要的糧食、彈藥等物資及時送到前線,能將傷員安全地送到後方,能協助部隊完成修築工事和修路、扒路等任務,能協助部隊將大量的俘虜、物資看好、管好並押送到後方。

淮海決戰,距戰場最近的解放區是山東解放區,所以,支前的任務主要落在了山東解放區革命群眾的肩上。

早在1948年9月間,山東解放區就成立了各級支前委員會,組成了堅強的支前指揮機構。支前委員會將各地的支前民工完全根據作戰的需要按軍事化的編製組織起來,在“全力支援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號召下,廣大支前民工喊出了“解放軍打到哪裏,我們就支援到哪裏”的口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支前的戰鬥。

據統計,在整個淮海戰役的過程中,以山東解放區為主,加上江蘇、河南、安徽、河北四省,共出動了支前民工543萬多人(這其中包括在前線隨軍服務的民工、二線轉運民工、後方支前民工三大部分),使用的擔架有20多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擔子30多萬副,牲畜76萬多頭,船隻8539艘。民工就是用這些幾乎全要使用人力的運輸工具,向前線運送了自己生產的糧食2.85億公斤,彈藥730萬公斤,油鹽77.8萬公斤,豬肉43萬公斤,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軍用物資。在看到這樣一組巨大的數字的時候,我們還不能忘記,就在積極備戰的這個時期,解放區群眾還選送了10萬以上的優秀子弟參軍,為部隊補充了新鮮血液;在作戰期間,解放區還組織了130多個民兵團直接參戰,配合部隊完成了救護傷員、看押俘虜、警衛物資、捕捉散兵、打掃戰場、維護治安、替換主力進行休整等無法統計的大量作戰任務。

上述一組組巨大數字的後麵,包含了無法估量的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具體事例。前線需要的軍糧,最多時是包圍杜聿明集團時期,前線的部隊與支前人員共有150萬人,每天需要糧食200多萬公斤,少的時候也要100多萬公斤。這些軍糧都是在一個個村莊中由婦女們用碾子和磨子加工出來的,大量炒麵是在家家戶戶的小鍋中炒出來的,數不清的軍衣和軍鞋是由大娘大嫂們一針一線縫出來的,大量的軍需物資更是用人力小車吱吱呀呀地從一個個屯糧點一點一點地送到前線兵站的,所有的傷員是用擔架一個一個從彈火紛飛的戰場上抬下來的。為了讓支前的隊伍暢通無阻,在魯中南和蘇北地區,幾十萬人一齊出動,把臨沂、滋陽(今兗州)、台兒莊、濰縣、青州、鹽阜地區的各公路幹線全部加固,至於維修和新修的小道,根本就無法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