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女居士們找到監院,強烈要求寺裏撤換更夫,生怕契此再借打更之機,在深更半夜行不端之舉。監院無奈,隻好順應民心,不讓契此打更了。一個大活人,總不能讓他白吃幹飯。然而,全寺所有的地方都不接納契此。人們寧可自己多幹活、多受累,也不願意與他為伍。
偌大一個天華寺,竟然沒有契此的生存之地!
他欲訴無聲,欲哭無淚,唯有心頭的傷口在滴血。
寺裏容不得契此,監院就將他派到寺外服勞——到寺廟所屬的水田裏幹活。
古時候,每座寺廟都有一些田產。有政府劃撥的,也有居士布施的。居士來自四麵八方,所以捐獻的田產有遠有近。離寺廟很遠的土地,隻好租給他人耕種,俗稱為田莊。而寺院附近的水田旱地,或有寺僧集體勞動耕作,或有僧人帶領雇傭來的莊客耕種。
天華寺是奉化沿海最大的寺院,多年累積,在附近擁有大片水田、坡地,需要專人管理。契此就這樣成了一個穿僧衣的農民,種莊稼的僧人。
身為僧人卻不能修行,這並不是契此最大的煩惱,最讓他難以忍受的,還是那如影隨形的惡名。
契此每天從寺院到山下的寺田,都要經過山門前的一個村莊。他每次從村中穿過,總是有人在他背後指指點點,戳他的脊梁骨,或指桑罵槐,盡情諷刺、挖苦他。甚至有一些小夥子故意向他吐口水挑釁,或者直接破口大罵他是花和尚……
契此無言以對,隻好低垂著頭,繞著路走,躲開人群。實在避不開時,隻能默默承受。
有一天,契此內急,到村裏的一個廁所方便。他剛剛蹲下,一攤稀牛屎從牆外飛了進來,不偏不倚地落在了他的腦袋上!
麵對種種難以忍受的侮辱,契此不知道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強加給他的、沒完沒了的困厄,他感到自己的胸膛就要爆炸了……
彌勒跟隨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之後,他所率領的十五人,聽聞佛陀說法,都證到了阿羅漢,成了四果聖人。隻有他,一無所獲,僅僅是發心而已。
那些證果的弟子,是為聖僧,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相反,像彌勒這樣未斷諸漏①、尚是凡夫胎的出家人,自然就很難得到人們的青睞。尤其是彌勒,與他同來的人都成了羅漢,更凸顯了他的無能。再加上他整天嘻嘻哈哈,好像對什麼都不在乎,人們普遍認為他貪圖享樂,放逸身心,不肯精進修行,所以不能證果。因此,許多人都很輕視他,言談話語之中,經常諷刺、嘲笑他。彌勒毫不在意,照樣整天樂嗬嗬的,好像他是一個無心人一樣。
彌勒說自己是個無心人。
有一次,有人直截了當地問他:“彌勒,你也出家多時了,為何一直不入流?”
彌勒說:“我是一個無心道人,所以不入聲聞流。”
“什麼是無心道人?”
彌勒回答:“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就是對一切無想、無念、無所求。所以,你們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不過,盡管他是一個樂天派,卻不得不麵對這樣一個現實:因為王舍城裏的人都知道他尚未證果,所以他進城乞食的時候,很少有人願意供養他。試想,同樣的東西,供養聖僧,可以得到更多的功德,誰還願意白給一個不入流的人吃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