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生活始於磋商(2)(1 / 3)

事實上,我們這個社會,除了科學的高度發展之外,同時也變成了一個人人相互服務獲得共生的社會。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東西95%以上都不是我們自己生產和製造的。我們吃的食物、穿的衣服,我們使用的電腦、汽車、手機,這些都是他人為我們提供的,都是我們以我們的服務換來的他人的服務。這個社會中的人隻有處在“我為別人服務,同時別人也為我提供服務”的狀態當中,用這種服務精神把自己維持在全人類構成的生命共同體中,才能獲得自己的生存。所以,在今天,服務的精神要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顯得重要。我們的員工要為自己的同事提供服務,要為公司提供服務,要為合作單位提供服務,還要為家庭提供服務,最後要為全社會提供服務。如果沒有這種服務精神,我們就無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如果服務精神差,我們的公司業績就不能繼續提高,整個社會也不能夠和諧地往下發展。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公司就像人體一樣,各部分都有它特定的功能,隻有相互服務,彼此協調,才能夠成長為一個健康協調的身體。

服務於他人的精神是當今社會中任何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品德。要為他人提供服務,必須了解對方需求,形成供應形式,這裏麵必須進行頻繁、有效的磋商。

今天,我們看到交換服務的社會基礎結構已經形成,磋商型的人際關係格局迅速大規模形成,這並不奇怪。其實磋商這個詞語不是新詞,而磋商型的關係也並非第一次出現。在過去等級森嚴的製度裏麵,每一個階層裏麵都有他們的“圈子俱樂部”。在圈子裏麵是有磋商的,但他們磋商的目的隻是照顧本集團、本階層的利益。他們在內也許是平等互利的,而對外卻是不公平的。在這種狹隘的階層、圈子結構中間,我們所謂的團結,是少數人的團結。

就拿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吧,我們最早認識團結這個詞,是在過去年代的特殊語境中,團結就是一些人去打擊另外一些人。我們團結的是和我們相同的人,具有相同的信仰、社會地位、價值觀等等;而對那些具有不同的信仰、社會地位、價值觀,甚至不同的籍貫、民族、方言、風格的人都不作為團結的對象,都是以批判、改造、粉碎、打倒之類的字眼和方式來對待。這樣的團結不是真正的團結,這種狹隘意義上的團結實際上是把團結作為一種手段,最終帶來的是分裂、鬥爭,甚至戰爭。一位團結的締造者一定要能夠發揮其他人的才智,營造出團結的環境,而不是去摘取他人的果實。因為團結是需要把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的才智彙集起來。就像健康的人體,是人體各個器官各自發揮不同的作用而取得的結果,但這些器官的功能和在人體中起的作用又是完全不一樣的。在人體中,所有器官都沒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因為不管哪個器官出了問題,都有可能導致衰退、死亡。人類社會、我們的公司、我們的團隊也是同樣的道理。

社會製度的進步,就是磋商跨越固有界限,適用人群日漸擴大,同時也逐漸適用於不同性質的行為。無論是公開的社會活動,還是私密的男女關係,裏麵都有磋商。磋商具有普世價值。

偏見是戰爭根源

要坐下來磋商,第一需要解決的是語言問題。過去,普通話沒有被製定並推廣,隻有統一的書寫。不同地方的人,無法麵對麵交談,隻能靠書寫交流。書寫不能及時互動,寫字的人猶如發表了一個宣言或者通知一樣,信息傳達往往是單方麵的。在口語交流不暢的情況下,會寫字的人,自然擁有一種權威,成為壟斷信息的權力階層。古代的科舉製度,好像主要考的就是書寫能力。中國人在曆史上沒有形成磋商的傳統,會不會有這個原因呢?有了普通話以後,全國各族人民都能坐在一個桌子跟前開會了。

我堅信這一點,打通語言隔閡是最重要的。隻要交流的基本工具(語言)是暢通的,即使陌生人見麵,最先想到的都是交流,而不是打一架。陌生人見麵,總是從介紹自己、了解對方開始的。打架之前的狀態,一般是氣得說不出話來。隻有氣得說不出話來,交流徹底沒可能時,才會動手;反過來也說明了,在一切動手之前,人們總是努力要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