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舉了《聖經》裏的故事,再說一個完美磋商的例子。有一年的足球比賽,有一個進球被評為“最好的進球”。其實不是他們射門漂亮,而是因為這個進球,十一個足球隊員都參與有份。他們整體向前,層層推進,每個人都至少接觸了一次足球,然後把足球傳遞到更合適的位置,一直到最合適的位置,那就是球門裏。換言之,每一個隊員都踢了一腳,都用自己的腳參與了“磋商”,顯現出整體協調的美感,這是磋商精神在一個足球隊身上的最佳體現。
幾個人坐在一起商量,前五分鍾的氣氛是比較好的,越到後麵越激烈。
你提出的觀點有問題,他反對,然後你再反對他,說到最後就傷到自尊了,結果相互之間的交流就變為相互批評了。磋商的重大原則就是一旦有人把自己的觀點拿出來,放到桌子上,這個觀點就不再屬於他自己了,而是變成磋商所需要的共享資源了。拿出觀點的人越多,共享資源就越多,磋商就更容易接近真理。討論時,我們對某個共享的觀點提出質疑、分析,跟拿出觀點的人沒有關係,對事不對人,隻是針對這個觀點,這樣,磋商才能進行。但往往我們不是這樣,一般討論到了最後,就是說一個人怎麼樣怎麼樣了,比如說你怎麼這麼笨呢?這種有違磋商精神的方法,直接導致的就是人們不敢拿出自己的觀點。害怕本人受到批判,其觀點便私有化了,要傳播也走小道、隻針對少數人傳播,這種情況下,即使那個觀點是正確的,傳播方式也是一種陰謀。
耶穌門徒們的磋商之所以被稱為完美,其中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十二門徒中沒有誰反對去傳道的使命。有了這個大家都讚同的目的,他們才能進行完美磋商,解決影響傳道的各種問題,成為最佳的傳道團體,但這是團體內部的事情。當他們這個傳道團體遇到其他信仰的團體該怎麼辦呢?在1000多年前,他們沒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便有女巫迫害,有十字軍東征,有宗教裁決。用現在的眼光看,我們明白,在集團利益之上,還有一個眾生平等的權利。他們應該繼續磋商。隻有更進一步的磋商才會發現眾生平等、信仰自由等等適用於更多人類和種族,因而也是更為基本的人類真理。每一個時代的進步都令真理更具有普世價值,為集體磋商行為提供更先進的“前提”。
要有仁慈之舌
我曾去請教一位智者:“現在世界怎麼越來越混亂了?看看台灣,看看中東,以及朝鮮半島,尤其是台灣的政治,沒有了標準,沒有了原則,也沒有了最基本的常識、判斷。將來人類社會,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國家與國家的關係將會是什麼樣的呢?”
“160年前,聖賢們就把未來新世界人類社會的關係描述清楚了,就是通過磋商,達成團結的關係。”智者回答道。
我不太明白:“從目前來看,大家都處在一種對抗文化的包圍中,看不到一點團結和磋商的影子,這是為什麼呢?”
智者說:“我們每個人在步入成熟期前,都會經曆騷動的青春期,這個期間難免會耍點小孩脾氣、少爺脾氣。人類社會的發展周期和人的成長周期其實是同樣的,青春期的躁動也是人類即將進入成熟期的征兆。”可不是嗎?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都鬧過不吃飯了、不穿衣服了等難為父母的事,而父母給我們的總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