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造就建築,建築也造就我們;我們造就網絡,網絡也造就我們。在傳統經濟中,尤其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商業社會發展到了極致,建築就成為財富的象征。建築越高大喻示著錢越多,與女人比鑽石大小、男人比汽車大小是同樣的心理。在技術允許的條件下,財富的競爭逐漸導致了建築的競高。美國的洛克菲勒中心一度成為美日兩國資本家爭搶的製高點,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讓多少資本家傾家蕩產。當年誰擁有了洛克菲勒中心,誰就擁有了榮耀和夢想。網絡新經濟中,人們將改變這種比高、比大、比榮耀的心理文化,取而代之的是網絡精神的創新、個性、平等和共享。有個性的城市才是美麗的城市,有個性的建築才是美好的建築。
紐約有個SOHO區,多少年前曾是工廠和倉庫,現在變成了最有個性、最前衛、年輕人最喜歡住的地方。目前在美國加州,空間大、自由度高的舊倉庫“LOFT”成為最搶手的物業,甚至在世界範圍內,可自由發揮、隨意改造的倉庫都成了最酷的建築形式。
有一次,美國最大的女性網站Oxygen.com(氧氣.com)的CEO與我們一起吃飯,他們非常自豪地介紹說,他們公司的辦公室以前是Nabisco餅幹廠,空間高達35英尺,可以想象他們在這種空間裏工作是多麼地自然而舒暢。我們在紐約和舊金山參觀了許多.com公司,他們的辦公地點大多在當年的工廠裏。
越來越多的大牌錄音師和歌星也競相以個性裝點自己的工作室。加拿大流行歌星布賴恩·亞當斯(BryanAdams)將一處廢棄的工業建築改造為自己的“倉庫工作室”。外人很難猜想到,這個破舊磚牆的內部是個世界一流的錄音工作室。日本著名音樂製作人小室哲哉在夏威夷的工作室是由一個餐館改建成的。
網絡時代是沒有權威和潮流的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不再有統一的模式,不再有明顯的界限,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追求絕對的自由和隨心所欲的選擇,創造力至上,沒有程式化的個性化是最富有魅力的。新經濟中創新成為必不可少的精神。傳統經濟中許多重複性工作很快就被電腦所替代,如在傳統經濟中最有創造性的工作設計,在新經濟中基本上被電腦設計(CAD)所代替。所以,在新經濟中任何一個人和組織如果被傳統經濟的條條框框所限,沒有創新意識,很快就會被淘汰。
房子是要符合人的行為的“大衣服”,人的生活和工作行為在新經濟中變化,我們建的房子也應該變化。我們今天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建房子就要適應這個時代。如果我們簡單模仿別人的經驗,生硬地照搬,那樣一定建不出好房子。網絡技術使得現代住宅中居住空間和辦公空間像絲帶一樣交織在一起,而且隨著這兩者的日益融合,建築類型之間的界限也日趨模糊和淡化。
在美國的矽穀,有的網絡公司把辦公室做成一個餐廳的式樣,四周的牆都是白板,有了靈感可隨即寫在牆上。
北京一家名叫“紐約音樂廚房”的餐廳,同時也可以當做歌廳、舞廳、電影院,咀嚼美味的同時也在享受著音樂、舞蹈和大屏幕,你本人也可以隨時即興演出。商店也不再是傳統的你買我賣。一部分購物需要通過在線購買在網絡上實現了,當我們家中的冰箱和衣櫃都裝滿了時,購物的娛樂性就上升為第一需要了。國外的商家為了吸引顧客,不斷有新花樣推出,英國的牛津街SU214、紐約的Sony、芝加哥的NikeTown等商店現在不光購物,還有“風景”可觀,已成為遊客必去的地方。在英國,為了方便購物者,許多加油站已成為居住在附近的顧客存放物品的地方;在瑞典,一種新的嚐試更加有趣:開發商在郊區建房子,會在每家門口放置一個大冰箱,你盡可以在商店裏肆意采購,享受了花錢的快樂,又不必有攜帶的煩惱,大可輕裝離去,商店自會安排物流公司送貨上門,家中也不必有人等候,放進門口的冰箱裏就是。有人打趣說,今後的馬路上,走動著的都是物流公司的人。
我的一個朋友在美國舊金山辦了一家成功的eTranslate.com,公司的總部隻有80多人,卻另有2萬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老板叫不出公司員工的名字,但能夠保證每接到一個任務,相關信息會以最快的速度傳達下去,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隻有在網絡時代,我們才能盡享信息暢通之美。
城市的本來麵目就是網絡結構,但在信息傳播受到製約的傳統經濟體製下,隻能將其商業功能的一部分抽調出來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一個城市人口最稠密、最繁華的中心商業區,簡稱CBD(CenterBusinessDistr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