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大美無言(2)(3 / 3)

石頭和鳥的故事是常常被中國房地產同行們提及的一個故事,也成了同行們中的一個暗語。每當在網上或報紙上看到關於房地產的某一則消息就互相在電話上、MSN上討論:“這是隻鳥,還是塊石頭?”是石頭就代表是有規律的,是有一定的規則可以遵循的,同時也會大體知道這石頭會打在誰的身上,打得疼不疼;如果是隻鳥,飛出去後,可能連拋鳥的人自己也不知道它會落在何處,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完全是隨機的。

其實每個人的手裏,都握著即將拋出的一個東西,你可以決定它是一隻鳥還是一塊石頭,它會給你帶來截然不同的兩種感受。

山語間的勞作生活

我和孩子們在家裏有一個“父與子工作室”,名字是孩子起的。名字完了還要一個口號,他們就叫:“材料、材料、工具、工具。”這實際上是一種狀態,動手的狀態。我們在那兒放了各種各樣的鋸子、電刨、電磨等等東西,一起做一個凳子或者樹屋什麼的。這其實是訓練小孩做事要有一個程序。我們公司上市時,我的7歲的小孩就跟他媽媽說:“你們上市還沒上完,為什麼上市要這麼長時間呢?你們得去做一個課題,這個課題是要一步步地來,是有很多程序,你不做課題不行。”國外的學校從小就培養這個,像起一個名字,想一個口號,編上一首歌什麼的。

我們還有一個“父與子讀書會”,像“父與子工作室”的牌子一樣,都是讓孩子寫的,然後貼在門口。讀書,我們各自讀自己的,就是在一個環境裏麵一起讀。我覺得人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絕不是光靠上語文課,最關鍵的是要不斷地聽、讀和看別人寫的東西。我把餘秋雨寫的書讀了好多遍,還有路遙的書全都讀了,陳忠實寫的《白鹿原》也讀了,等等。原來我根本不會寫文章,別說寫博客,寫個紙條都結結巴巴的。你看,我就跟我兒子一起學習,不斷地寫博客,學會了寫文章,也就有了你現在看著的這本書。

我們在山裏有一棟房子,是設計師張永和設計的,我們為這個房子起了個名字叫“山語間”。我和張欣都有共同的認識,要定期與孩子在一起,所以每個周末我們都會帶著孩子到山語間,從忙碌的企業經營中脫身到日常生活中來。我們到了山裏去,第一個工作是砍柴,砍完柴燒壁爐。在城市裏你很難看到熊熊的火焰,實際上燃燒起來的火焰是很美的。我每年還買一二百公斤帶殼的穀子和米,喂鳥。必須要帶殼,把皮去掉後鳥就不吃了,怕有毒。喂鳥是孩子們特別喜歡的事,我帶孩子去英國海德公園時,就看見他們都特別喜歡喂天鵝。英國的鳥從來不躲人,中國的鳥一見人全跑了,讓人打怕了。我們想慢慢地在“山語間”培養這些中國鳥兒對我們中國人的親近感,這是我和孩子們的目標。此外,我們還在山裏麵開出一片地,種玉米、種菜什麼的。

在山語間,基本上每一件事我們都是自己動手做。越是在天氣寒冷的時候,你在外麵幹活越能感覺到特別大的反差。你坐在屋子裏特別舒服,到外麵的雪地裏幹活會冷,幹到流汗時又非常舒暢。這就是生命不一樣的體驗,你在勞動,雖然不斷地做這些事情看上去很緊張,實際上你心裏特別安靜。在城裏,在辦公室裏,就想著一會兒要處理E-mail,一會兒還有采訪,幾點幾分還有一個會,生活總是非常忙亂。而在山裏麵,是非常安靜的狀態。

別人老說王石喜歡爬山,其實爬過山的人都知道,在那種缺氧的狀態下,人是沒有雜念的,根本想不到股票多少錢了,就想著能呼吸一口氧氣就很不錯了,這就是一個入靜的狀態。山底下發生次級債券危機什麼的,這些信息完全幹擾不了他,因為他完全安靜了。人最能夠體會到快樂和愉悅的過程就是靜坐,但真讓你坐在這屋子裏什麼都不想是很難做到的,而在爬山時,到了半山腰你氣喘不上來時,你就什麼都不想了。我理解這也是把自己清零的方式。

我每次在山語間勞作時,也會有這種清零入靜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