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童年的糖是甜的(3)(2 / 2)

命運比我設想的好得太多。改革開放了,爸爸平反了,來了一輛解放牌的卡車,把我們全家人的東西拉進了城,癱瘓的媽媽沒有擔架,我和爸爸用床單臨時做了一個擔架。到了城裏,我們借住在一位爸爸的老同事家,汽車開不進胡同,我和爸爸用擔架抬著媽媽,一隻手還拖著丟了鞋的弟弟。城裏人都探出頭來看我們這跟難民似的一家人,卻沒有人來幫我們,我感到城裏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從此我們全家開始了城市生活。那年,我14歲。

《易經》中有“否極泰來”一句話,我想對應我們家的情形正好。

20年過去了,命運沒有讓我去當農村的電工。我已經開始給城裏人蓋房子,城裏人叫“房地產開發商”。這種叫法絕不是抬舉人,房地產開發商一般名聲都不大好,如果有人叫你“房地產開發商”,尤其在電視劇裏,十有八九是在罵你,遠沒有“蓋房子的”中性一些。

小時候吃的苦,讓我養成了一切從簡的習慣。講話不要講廢話,也不要講永遠正確的套話。幹活別擺沒有用的花架子,要有效率。建房子也少一些沒有用的裝飾和建築符號。現代建築中假惺惺地去模仿古代的建築符號,中國的建築去學習歐陸風情等等這些形式主義的建築,我都認為是在無病呻吟,裝腔作勢。現代建築中有一種思想叫“極少主義”“少就是多”,我能夠理解並接受。近些年我們蓋的房子最重要的思想是“極少主義”,盡可能少的線條,盡可能少的色彩。

世界本來不複雜,當有多餘的東西出現時一定是發生了問題,比如癌症。

2004年的春天,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把我運到了我的老家。我始終沒有在這裏用我已經練好的仿宋字寫一條標語口號。沿路還是有許多的標語口號,但是內容不再是“批林要批孔,斬草要除根”之類的口號,而是計劃生育、退耕還林、“三個代表”的內容。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開了,從山頭一直到山腳下,鋪天蓋地的黃,一直深入到我的心裏。我從來沒有發現我的家鄉是如此地美麗。我想拿出高級的數碼照相機,但是又想,再高級的照相機,也不如人的眼睛,我要用父母給我的眼睛和心,感受家鄉這醉人的油菜花的美。

我去了我的小學校——那座供奉著菩薩和家神的廟。在我曾經上過課的教室,看到了我當年用過的土坯做的“桌子和凳子”,幾十年過去了還在那裏,老師告訴我,從我們年級用過後就再沒有學生用了,改用木頭的桌子了。一切都變化了,但是村裏的人們把普通話叫“偏言”的叫法還沒有變。車子經過村口的小河時,發現小河的兩旁有了綠色,雖然看不太清楚,但我想一定有薺薺菜和斜蒿。小時候,放學了,我常采這兩種菜讓媽媽熗漿水吃。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想了許多,眼睛有點潮,鼻子有點酸。我又匆匆地上路了,趕向一個我已經熟悉的世界,一個現代化的、財富的世界。但是我在這個世界所做的一切正確嗎?

30多年後轉了一圈,我又回到了原點。菩薩還在原點。“世界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的理論也沒有改變。但是在我的心裏,原點是這樣的美,這樣的浪漫,這樣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