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年,袁世凱一雙精光四射的眼睛變得黯然無神,他常常滿麵戚容呆坐在空無一人的辦公室裏,半天不發一言,目光呆滯,不知所從。到他病重再也無法端坐的時候,躺在床上,顫顫巍巍地抓著文件,半晌無法看完一篇。他的幕僚再也不敢拿那些煩人的難題交給他解決,因為他一看到有人反對他的消息就要罵人,有時氣得暈厥。
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平是獄;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複斯言。
這是楊度寫給袁世凱的挽聯。袁世凱臨死前喃喃自語,“他害了我!他害了我!”這個“他”,有人說是楊度,有人說是袁克定,說起來兩人都不冤。所以出喪時,楊度作此聯掛於靈棚,明為吊唁,實為自己申辯。但又有誰為袁世凱申辯呢?據說袁氏謝世之日,幾上發現其親書二語曰:“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也許,這就是袁世凱的自挽之聯。
究竟是袁世凱負了民國,還是民國害了袁世凱,這問題且留給曆史學家去回答吧。當曆史人物走進曆史文字之後,合上書頁,我們的目光也許會迫不及待地轉移到這些人物生前巨大身影掩蓋的“小人物”身上來。袁世凱對中國曆史的影響太大了,以至於很久以來我們對其難以正視。而他的後人,也長期被他的身影所遮蔽。
說起來有點好笑,袁世凱這個“武人”最有名的兒子,卻是一個放蕩不羈、大大有名的文人。恰恰是這位文人,對他的稱帝極力勸阻。在袁世凱複辟帝製氣焰方張的時候,他最疼愛的二子袁克文做了一首題為《感遇》的詩,勸他不要稱帝:
乍著微棉強自勝,陰晴向晚未分明。
南回寒雁掩孤月,西去驕風動九城。
駒隙留身爭一瞬,蛩聲催夢欲三更。
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這最後一聯,是當年傳頌一時的名句,其義看似淺顯而實深沉。可袁世凱還是一意孤行,登上了“瓊樓”最高層。於是,等待他的是風雨飄搖,風刀霜劍。
那麼,等待他後人的又是什麼風雨呢?
袁氏的後人中,唯一的知名人物隻有一個袁家騮(袁克文之子),他和夫人吳健雄是“華人物理界無出其右的菁英伴侶”,二人均是聞名世界的物理學家。其餘的兒孫,則都在公眾視野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1973年,袁家騮闊別中國37年之後,第一次踏上故土,受到周恩來接見。他回到河南安陽,給袁世凱上墳,但他見到的墓園卻是一片頹敗、淩亂。石人、石馬、五供等全部被推倒在地。袁世凱下葬的時候,墓上澆鑄了兩米厚的鋼筋水泥,紅衛兵們用各種自製的炸藥,都沒有把袁世凱的墓炸開。這片墓園,稱為袁公林(陵)。
袁死後其家人要求以皇帝規格公葬袁世凱,要將袁世凱墓稱為“袁陵”(傳統中陵是帝王的墓),懼於輿論,北洋領袖不敢答應。袁世凱最大的政治對手孫中山之墓卻毫無爭議地被稱為了“中山陵”,曆史的敘說站在了孫中山一邊。
還是徐世昌出的主意,在墓園四周廣植鬆柏,稱其為袁公林,可以諧音袁公陵。
多少年後,再也無人來和他計較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