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有趣的是,《阿凡達》的女主角佐伊·索爾達娜本身就是一個時裝設計師,她曾參演過《幸福終點站》、《下流高校》以及《男生女生黑白配》《星艦迷航》等,出道十年,在進行演藝事業的同時,她也擁有自己的時裝品牌Arasmaci,她說:“演戲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並不是全部。設計一些服裝或者是配飾,也是我的一種事業。這種天賦完全來自於我擁有的多米尼加的文化背景,我喜歡那裏的一些富有民族氣息的裝飾和花紋,我會把它們放到我的設計中。”它的這個品牌創立於2006年,Arasmaci,由父親、母親、兩個姐姐名字前兩個英文字母組合而成,她自然經常要為自己的品牌擔任模特,不過,她喜歡穿男性化一些的衣服,她說:“我會經常穿男性化的衣服,因為這讓我感覺到有力量,有時候我會想,我本應該生出來是個男人。”
受到《阿凡達》影響的2010巴黎高級定製時裝周,當Giorgio Armarni Privé,Givenchy,Valentino,Chiristophe Rolland等在T台上繼續輝煌時,在台上向《阿凡達》致敬時,曾備受矚目的Christian Lacroix卻因破產而離開了時裝周,而Felipe Oliveira Baptista,Cathy Pill和Josep Font也因各種原因缺席。在這樣的遺憾中,《阿凡達》元素在時裝周上的大行其道,並不僅僅意味著設計師們的童趣或想象力,更說明高級定製不得不向普通流行低頭,而它的背後,則是高級定製不可遏製的衰落。電影的大眾與高級定製的私人化,其間的反差,讓人百感交集。“世界是平的”,所有的高級與低級都會抹平?所有的藝術與商業都會攪成一團?交流的世界可以是平的,但藝術的世界,寧願它們有所差別。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時裝與電影的關係一再說明:不是藝術模仿生活,而是生活一直在模仿著藝術。
奧斯卡最佳服裝獎的拿獲專業戶
2010年的奧斯卡獎,我最關注的最佳服裝獎,毫無懸念地落到了Sandy Powell手中,她提供服裝設計的電影是《The Young Victoria》(年輕的維多利亞)。
這部電影顯得冗長、沉悶,但作為宮廷戲,不可獲缺的便是美麗昂貴的服裝,正是這些服裝為它贏得了獎項。在別的類型片中如果服裝太搶眼,便會成了狐狸的尾巴——局部大於整體,而在宮廷戲中,“再長的尾巴”也是整體能“消化”掉的,所以宮廷戲一直容易摘取奧斯卡最佳服裝獎,諸如《伊麗莎白女王2》、《埃及豔後》……
那麼,Sandy Powell是誰呢?答案是:一個得獎專業戶。她參與的著名影片數不勝數:《愛德華二世》(Edward II),《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美麗佳人奧蘭朵》(Orlando);《欲望之翼》(The Wings of the Dove);《她比煙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等等。有趣的是Sandy Powell在《愛德華二世》也曾露過麵,扮演的是女裁縫。曾經憑借《莎翁情史》與《飛行者》(The Aviator),她兩次奪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成為英國最好的服裝設計師之一。
Sandy 的設計,特點是忠於曆史且符合了現代受眾的審美,比如在《The Aviator》中既有皮草與瘦身裝等20年代的經典元素,也強調了當時的“女男孩”時潮。別的服裝設計師是借著對往昔奢華女裝的再造技術而製作服裝,但Sandy的作品卻是再造後仍然被曆史角色穿著,通過電影的表演更好地把受眾帶進特定的曆史年代。
在《The Young Victoria》,低調、絢爛而高貴的色彩讓受眾感受到Victoria女王時代的奢華,那是個奢華時代,女性的服飾考究到變態,可謂極盡華麗和複雜,不厭其煩的蕾絲,褶飾,緞帶,層層疊疊的裙擺,緊身低胸內衣,華麗的袖子……Victoria從少女過渡到女王,身份的轉變也經由服飾體現出來,從嬌豔可愛轉向高貴端莊,那些場景便是一場場炫目的宮廷服飾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