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樣做,也是為了進行強迫性重複。他幼年喪父,媽媽後來不斷換情人而對他不聞不問,他心裏埋下了對媽媽強烈的恨。當媽媽在他18歲時遭遇車禍死亡後,他就開始了花花公子生涯。他之所以找那樣的女孩,隻不過是為了繼續表達他對媽媽的恨。
媽媽不可靠,所以他要一再找不可靠的女人,以證實他對媽媽的攻擊的確是合理的。
他遇到過好女孩,也深深地愛過她。但是,他太挑剔了,一發現女孩的任何缺點,都會給予毫不留情的攻擊。最後,這個女孩離開了他,這讓他很絕望,讓他悲歎:“原來這麼好的女孩也一樣靠不住!”
但這種“靠不住”的結局,正是他自己製造的。他沒有學會掌握幸福,他隻學會了重複災難。
重複是因為我們懼怕喪失預見力
強迫性重複無處不在,就好像是,我們隻習慣擁有過的生活,如果現在的生活變得與過去不一樣了,我們就得做點什麼事情,把現在弄得和過去一個樣。
聰明、漂亮的波西在一家大型公司上班。一開始,同事和上司都喜歡她,這讓她感到很欣喜,因為她認為,她最大的難題就是不知道怎麼和別人打交道。其實,她之所以逃離上一家公司,就是因為她覺得她和那家公司的同事以及上司的關係都搞砸了,她被嚴重孤立。
但是,在新公司剛待了一個星期後,波西突然覺得情緒非常低落,她反省這一星期的生活,覺得她有很多地方都做錯了,認為自己肯定得罪了頂頭上司,還有身邊的幾個同事。
到了第二個星期的星期一,她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公司,發現大家的確對她有點不理不睬(實際是大家太忙)。於是,她悲歎:“看來這是真的,我又把關係給搞砸了。”
這一天裏,她做錯了好幾件事,譬如刪錯了電腦裏的文件,碰翻了一個同事桌子上的水,和上司打招呼時卻想不起上司姓什麼。
結果,等到下班的時候,她更加認為自己和同事的關係不可救藥了。
波西這種情形,也是典型的強迫性重複。和多數習慣了不幸的人一樣,當事情真正有些好轉時,她會覺得不安,會覺得好像有什麼事情不對勁。
這種不安,是她的控製感在作祟。長期生活在不幸的環境中,我們會發展出特殊的預見能力來,也就是說,我們能夠預見,自己會在什麼時候遭受其他人的欺負和折磨。這種預見能力會適當地保護我們免於遭受更可怕的折磨。
但是,等到了新環境中,我們的預見能力就喪失了,我們會覺得一切好像亂糟糟的:“怎麼別人對待我的方式,和我想象的不一樣呢?”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在無意識的指引下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從而把事情搞砸,讓本來對自己友善的人添一點敵意,讓本來對自己關心的人多一點不耐煩。等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雖然覺得很悲傷:“為什麼他們終於還是對我不好了?”但另一方麵,我們內心深處會安靜下來,知道一切又在自己的預見中。
無論好的強迫性重複還是糟糕的強迫性重複,改變起來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你會看到,一些堅信會贏得別人愛與支持的人,哪怕被拒絕100次,仍然會若無其事地與你交往。相反,另外一個人,你對他好了99次,但隻有一次疏忽,就被他抓住,並被當作你不愛他、不支持他的證據了。
要建立好的強迫性重複,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時給他愛與支持,同時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給予他足夠的信任。那麼,孩子就會學到愛、信任、獨立與自強,並把這些好的東西不斷地在他的人生中進行一遍又一遍的重複。
4
七年之癢:
尋找真愛的契機
七年了,真是舍不得這段感情了,人生能有幾個七年可以過啊。
——百度貼吧“七年之癢”的網友留言
假設,他對她一見鍾情,她對他也一見鍾情,完美的愛情發生了。
那麼,這兩個幸運兒彼此迷戀的甜蜜會持續多久?
或許,七年是一個極限。那些非常有感覺的愛情與婚姻,隻怕勢必會遭遇七年之癢。
近一段時間,不斷聽到關於七年之癢的故事。結婚七年了,今年離婚;戀愛七年了,今年分手。也想起了以前幾個朋友的事,一樣是在結婚第七年陷入嚴重危機。
看來,“七年之癢”這個詞是相當有道理的。隻是,為什麼是第七年,它有什麼特殊含義?
一天,思考這個問題時,我腦子裏突然跳出一句話:第一次童年,是六年;第二次童年,還是六年。
這句話一跳出來,我就知道,這是我的大腦暫時為七年之癢找到的答案。
七年之癢意味著成熟
我們至少有兩次童年,一次是零至六歲,一次是愛情。
愛情,是對再一次重複童年的憧憬。
第一次童年,是零至六歲。心理學理論認為,六歲孩子的人格結構和智力結構基本定型。
第二次童年,是戀愛,是婚姻。七年之癢如此普遍,意味著第二次童年可能也是六年。
第一次童年,是命運,我們沒有選擇權,出生於什麼樣的家庭,有什麼樣的父母和親人,我們不能主動選擇,隻能被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