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中經曆過很多一般人難以想象的痛苦,這讓他的心堅硬如磐石,同時也曆練出罕見的智慧,對人性,尤其是對人性中惡的部分更是洞若觀火。辯論時還有一女性朋友在,他花了整整兩個小時細數她身上的惡,極其流暢,極其精彩。
我對佛學一知半解,不能和他辯論佛學,但我有我的辯論招數。這個招數,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稱之為“抄後路”,意思是,當和一個人爭論時,你要能從觀點之爭中跳出來,問他為什麼這麼想,或者直接對他的想法進行分析。
所以,我多次問他一個問題:“過去那些坎坷中,你受傷了,你為何會受傷?”
“因為我渴望愛。”他說,“但我現在知道愛並不是必需的,很多所謂的愛就是騙人和自我欺騙,尤其是愛情,我再也不渴求從誰那裏得到愛,也不想給,我隻要智慧。”
我回廣州時,他送我去機場,在路上,我再次用“抄後路”的方法對他說:“你隻是很怕將心打開而已。”
我們誰也沒說服誰,其實,我們也完全沒抱著說服對方的目的,我們的辯論隻是為了交流彼此的想法而已。
害怕將心打開,從心理谘詢與治療的經驗看,這實在是太常見的事情了。一個人若在童年經曆了太多痛苦,他就會發現,渴望愛與被愛,勢必伴隨著受傷乃至絕望。先有渴望再絕望的感覺太可怕了,所以很多人就會選擇幹脆將心關上,再也不期待任何人的愛,以這種方式保護自己,讓自己免於先渴望再絕望的痛苦。
簡而言之,這種心理可以概括為“回避親密”。
回避親密是因為懼怕愛
對於人際關係特別糟糕的來訪者,在谘詢的一開始就要對其進行簡單的解釋,以讓他了解“回避親密”的行為是如何傷害他的人際關係的。
譬如,那些容易構建三角關係甚至多角關係的人,他們未必享受複雜的性關係,他們隻是給自己多一個或幾個備選方案而已。如此一來,自己萬一在這個人身上受傷,就可以立即逃到另一個異性身上。
特別重要的是,他們往往會在關係最親密的時候去構建三角關係,因為關係中的親密一方麵極大滿足了他們對愛的渴求,但同時又喚起了他們的恐懼——“這不是真的,說不定明天這份愛就會失去。”於是,為了逃避想象中的失去愛的可怕,他們立即轉到另一個人的懷抱中。
在最親密的時候背叛對方,可以想象,這種行為多麼容易傷害另一個人。
回避親密的心理很常見,而回避親密的表現方式則是千變萬化。
我的一位女性來訪者Mandy,她有各種各樣的心理症狀,譬如強迫症——她會強迫自己記下看到的每一個車牌號碼,再如幽室恐懼症——她不能坐電梯,她還有廣場恐懼症——怕去人多的地方……
和她談話,我總有無法深入的感覺。她很急迫地想改變自己,也覺得每次找我一小時要花數百元是個負擔。同時,她還說,她很信任我,對我甚至有依賴,就像她對她丈夫的那種依賴。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她認為,我們的谘詢應該有很快的進展才對。
然而,談到二十來次時,我覺得我還是沒有了解她,我也並不覺得與她很親近,相反總是覺得有一堵若隱若現的牆擋在我們之間,讓我無法觸碰到她的心。
一次谘詢中,我們連續談了幾件比較重要的事。我想將它們串起來,看看這幾件事情中有什麼微妙的聯係。
剛談了一小會兒,她卻講起了另一件瑣事,沒什麼意義的瑣事,而且講得極其詳細。
跑題了。我想。
跑題,是谘詢中常見的事,而之所以會跑題,常見的一個原因是,當前進行的話題讓來訪者覺得有些害怕,他們不想碰。
這個時候,務必需要將來訪者拉回到本來的話題上。因為,心理問題乃至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就是,一個痛苦讓我們難受,我們就用一些方法將這個痛苦包裹起來,好讓自己意識上看不到這個痛苦的存在。然而,這個痛苦並未消失,它隻是轉入到潛意識中而已,並會以我們理解不了的方式控製我們的行為。並且,如果將痛苦包裹得太嚴實,一個人的情感和感受就會處於被截流狀態,會引來各種各樣的身心問題。
所以,一個合格的心理醫生,必須捕捉到來訪者對痛苦的逃避,並將來訪者再拉回到痛點上。
意識到Mandy跑題後,我立即打斷她的絮叨,對她說:“我們本來是想對你剛才談的幾件重要的事做一個抽象的概括,好進行更深的了解,但你卻突然談起來一件無關的小事,而且談得如此細致,我覺得像是對剛才那個話題的逃避。”
我繼續說:“我感覺這是我們談話很難深入的一個關鍵原因,你經常用談一件瑣事的方式轉移我們的話題,讓我們的話題永遠浮在表麵上,不能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