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鬆是個隻要有戰鬥就十分勇猛勇往直前的猛將,和他哥哥杜桐一樣,兩人都是邊將中的勇將良將,屢次立功,不過限於資曆和見識,杜鬆在很多問題上顯然不如李如樟看得明白。
李成梁的政治智慧多多少少也給他的孩子們傳授了一些,李如樟接到蕭如薰的密信之後就開始動搖了。
且不說蕭如薰的間諜已經可以深入到這些地方進行情報的刺探工作,但說蕭如薰所闡述的事實就很有說服力。
他現在就能確定自己的最終勝利,而西北邊軍的掙紮並沒有任何意義,被他掌握的四川和大運河已經從兩個方麵掐斷了西北邊軍的糧道,如果西北軍不能投誠於他,就沒有糧食可以吃。
李汶一個人重要,還是整個西北軍的糧道重要呢?
沒有糧食,再強的軍隊也沒有戰鬥力,更何況蕭如薰麾下的軍隊一直都是大明最具戰鬥力的軍隊,強行和蕭如薰開戰,還是在漢中那種多山的崎嶇地方開戰,騎兵的威力也根本無法展開,他有什麼優勢?
再說了,李如鬆的表態還不夠他參考的嗎?
李如樟明白自己遠不如自己的兄長,連兄長都不敢參合的事情,他還敢參合?
思來想去,李如樟決定和李汶虛與委蛇,出工不出力,用各種方法拖延行軍時間,反正李汶讓李如樟自己帶兵走褒斜道,那麼隻要進入褒斜道了,怎麼走,怎麼前進,不還是他自己的事情?
李汶自己帶人走連雲棧道,他還能遙控自己不成?
李如樟很快就決定這場戰爭自己的行動走向。
杜鬆顯然不明白李如樟的想法,他隻是單純的想戰鬥,要和他說明一些事情現在有點複雜,還是等進了褒斜道之後再說,現在就先忽悠他。
“此戰,需要我們進入褒斜穀道和叛軍戰鬥,我軍多為馬軍,擅長馬戰而不擅長山地戰,若是驟然進入山地作戰,恐怕大軍會多有不習慣的地方,所以我想,我們可以走慢一些,讓士兵多多適應崎嶇地形,這樣更利於作戰。”
杜鬆皺了皺眉頭,沒聽明白李如樟的意思,覺得這個解釋有點牽強,明明走在關中大地上,算什麼崎嶇?
不過看到李如樟不耐煩的表情的時候,杜鬆也就明智的沒有繼續多問了。
這種氣氛他還是能稍微理解一下的。
十一月初八,李汶帶領牛秉忠和四萬軍隊抵達了寶雞,鞏固城防取走糧秣之後,繼續南下至大散關。
同一日,李汶的先鋒軍隊已經抵達了大散關進入陳倉古道,他們要率先進入穀路裏為主力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索敵之類的,雖然探子走的更遠,不過眼下他們還不知道有沒有埋伏在前進的道路中。
他們的路線是越過散關走陳倉古道至鳳縣,再從鳳縣布上連雲棧道,過廢丘關和柴關之後抵達留壩,再從留壩南下直抵漢中。
道路險峻,不好行走,糧秣運輸困難,李汶隻能盡力而為,比如下令每名士兵自行攜帶三天口糧,減輕車馬負擔,軍馬也要負責馱帶糧食和水,跟在散關附近尋找了熟悉道路的向導為大軍帶路。
相比之下,杜桐所走的路線就要稍微輕鬆一點,雖然路途更遠,但是沿途有不少河流可以利用起來,可以使用船隻運送糧秣,大大減輕軍隊的負擔,說不定他們走起來還要更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