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陳龍正的請求,所以蕭如薰決定帶著陳龍正和袁儼一起,去看看正在通州組織修建大馳道的袁黃。
袁黃將修建從京師到沈陽的大馳道的任務大體上劃歸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關內階段,是通州到山海關這一段距離的修建,正在進行,關外階段的暫且就不考慮,關外現在還在權力交接之中,自身還不穩定。
袁黃辦事很有效率,在這個狀態下,大馳道已經修建了一百多裏路了,他研究了秦始皇修建大馳道的史料,參考了各方工匠的意見之後,才定下了自己的計劃。
秦始皇所修建的供車馬快速行駛的大馳道,不是簡簡單單的平整地麵,而是鋪上枕木規定嚴格的寬度,形成一條類似於現代鐵道的道路,不過不是用鐵而是用木。
其枕木之間的距離竟然正好和馬的步子合拍,馬匹一旦拉車到了軌道上,就不由自主地發生“自激振蕩”,不能不飛快奔跑,幾乎無法停留下來,而這正是蕭如薰修建大馳道的要求。
而且馳道不僅僅隻是一條道路,在規定的距離範圍內,會有專門的“車站”,車站有專門的人員管理,負責給運送物資的隊伍提供住宿和食物,也給運送的馬匹提供飼料,還會負責道路兩旁種植樹木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這些車站要負責相關道路的養護還有提供更換所用的馬匹,使得在極端需要的情況下保證運送的物資以那個時代所能達到的最快的速度晝夜不停的運送。
由於使用軌道,摩擦力大大減小,所以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貨物,甚至可以運送人。
現代專家認為這是一種最節省地使用馬力的方法,或者說是一種效率極高的方法,公認的速度至少應該一天一夜六百公裏,有的人認為七百公裏。
這種速度比傳說中的八百裏加急還要快,也難怪秦始皇可以在那個時代動員五十萬秦軍南下嶺南並且移民百萬填充嶺南,將這塊土地真正掌握在手中。
沒有強大到了逆天的運輸能力怎麼能辦到那樣的事情呢?
五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就算放到現在的大明朝也是無法想象的。
當初朝鮮之役,四萬多明軍的糧草運輸都差點拖垮了明政府的後勤,可見明政府的後勤能力與秦政府之間的天差地別。
每每想到這一點,蕭如薰就痛恨後來那些王朝的無能,秦朝都能辦到的事情,到後來卻辦不到,這也是蕭如薰堅持中央集權不允許地方挑戰中央權威的原因。
隻有國家政府強大,才能有足夠的動員力辦大事,在目標明確的基礎之上,中央集權才是最好的製度。
在這樣的製度下,蕭如薰一力推動各項政策,沒人敢反對,所有人都在老老實實的做事情,對蕭如薰要求重建馳道的命令也不敢反對,全力運行行政機器,將地方災民統轄起來,為一個目標而努力奮鬥。
袁黃在給大家打前哨戰,他的成功可以給其他大馳道提供經驗和信心。
眼下就是如此,一邊修路一邊種植樹木,還定下了每隔一百裏路設立一個車站的的規矩,又在馳道旁邊下令修築直道,專供大軍行走,可以在行軍時讓軍隊和輜重隊一起前進。
在這個無法弄出火車和鐵路的時代,馳道和直道已經是他們所能做到的極限了,蕭如薰需要馳道和直道,需要更加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隻有這樣才能做成很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