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我可能不會結婚(1)(1 / 3)

♀ Escape Marriage♂

逃婚時代

--婚姻正在衰落,風光難續

【標簽】 亞洲 女性 婚姻 逃避

穿著薄而透明的短上衣,戴著大大的太陽鏡,以心理醫生為職業,台灣人侯依鄒(音譯)看上去似乎不乏追求者。但是35歲的她早過了約定俗成的台灣社會結婚年齡上限。“這是個全球村,”她聳聳肩。“如果我找不到接受我年齡的台灣男人,我可以找其他地方的男人。”或許這可能。但由於侯女士仍然想要孩子,她也在想是否要使用精子庫,或者向男性朋友求助捐獻精子。她的想法代表了亞洲人家庭生活的全新觀念。

西方的保守者喜歡說傳統的家庭是社會的基石,這一觀點在亞洲更為普遍。家庭是儒家道德的中心,儒家認為基本的道德準則“修身”隻有在家庭範圍內才可以進行。在1994年的一次采訪中,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經過幾千年的王朝更迭,家庭成為唯一留存下來的傳承中華文化的組織。他認為,中華文化蘊含的一係列美德--“學習,學問,勤奮,節儉,吃苦在前,享樂在後”--支撐了亞洲的經濟成功。他擔憂如果發生家庭解體,那將構成新加坡的成功的主要威脅。

馬來西亞現任總理馬哈蒂爾·默罕默德(Mahathir Muhammad)則更進一步。在1995的與日本政治家石原慎太郎合著的一本書中,馬哈蒂爾比較了亞洲的對婚姻的敬重和西方的“打破現成組織,漠視婚姻、家庭價值觀、老人以及重要傳統習俗”。他說,“西方社會被單親家庭、同性戀、非法同居等等現象整得千瘡百孔。”現在他或許還可以這樣總結,最近倫敦街頭的暴力表明西方傳統家庭美德的缺失,顯示了亞洲持續的優越性。

實際上亞洲存在若幹個有差別的家庭係統。簡單來說包括:南亞傳統上實行包辦婚姻和早婚,婚姻由男人主導,大家庭具有重要地位。東亞的家庭係統也是男人主導的,但更注重小家庭;如今東亞已經拋棄了包辦婚姻。在東南亞,女性從某種程度講具有更多自主權。但是這三個係統都避免了諸多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困擾西方家庭生活的社會變化。

南亞和中國仍然保持著幾乎全民結婚,98%的男人和女人都會結婚。相比之下,在許多西方國家,30多歲的人有四分之一選擇同居或從未結婚,新婚一半以離異終結。在亞洲,婚姻仍然是撫養孩子的普遍前提:2007年日本隻有約2%的新生兒為非婚生。歐洲情況迥異:2008年瑞典55%的新生兒由未婚女性所生,冰島這一比重為66%。

大多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很少有或沒有同居現象。日本是例外,70後的女性中約有20%表示曾與性伴侶同居。對於日本來說這是個很大的變化。在1987-2002年的調查中隻有1-7%的單身女性表示和異性同居過。但這同美國比起來可謂小巫見大巫,據2002年的一份蓋洛普調查顯示,18-49歲的已婚美國人中超過一半有過婚前同居。在很多西方社會,同居的增加抵消了晚婚率或離婚率的增長。這一現象還沒有在亞洲發生。

亞洲傳統觀念還以其他方式存在。和西方人相比,亞洲人更願意同意“女人的幸福在於婚姻”,更有可能認為女人婚後或有孩子之後應該放棄工作,更有可能反對婚前性行為。位於華盛頓的社會研究團隊“皮尤全球研究”的調查報告指出,南亞和東南亞的穆斯林比其他地區的穆斯林更願意認為家庭應為女性擇偶。

然而,正如侯女士的現象所反映的,亞洲正在發生變化。盡管性觀念和婚姻觀念和西方不同,金錢和現代化給家庭生活帶來的壓力同樣殘酷。隻是在亞洲壓力通過不一樣的方式顯現出來。西方的表現是離婚和非婚生子。在亞洲表現為晚婚、不婚以及(一定程度上)離婚增多。西方的變化也許更加激烈。但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正經曆著女性角色和傳統家庭生活的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