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我可能不會結婚(1)(2 / 3)

第一個變化是人們結婚越來越晚,往往比過去晚得多。在最富裕的地區--日本,台灣,韓國和香港--如今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是29-30歲,男性為31-33歲。這已經超過了很多亞洲社會傳統上要求的女性結婚年齡,還超過了西方。美國的平均結婚年齡是女性26歲、男性28歲。如果你把西方常見、亞洲較少的婚前同居計算在內,東西方的差距更加明顯。一些亞洲國家三十年裏平均結婚年齡增加了五年,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第二個變化就是,一部分人群中,晚婚還不算,有的甚至不打算結婚。2010年進入30歲的日本女性三分之一是單身。或許其中一半或者更多將永不結婚。2010年30-34歲的台灣女性中有37%是單身,35-39歲中有21%是單身。這同樣高於英國和美國,35-39歲的單身英美女性比例隻有13-15%.如果女性未婚進入40歲,她們幾乎一定不會結婚或生小孩了。

亞洲人逃避婚姻是新近才發生的,頗引人注目。僅僅30年前,大多數亞洲國家單身女性比例隻有2%.在日本、台灣、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區30多歲的未婚女性比例上升了20個百分點甚至更多--被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蓋文·瓊斯(Gavin Jones)稱為“在相對較短時間內發生的巨大變化”。在泰國,未婚進入40歲的女性比重從1980年的7%上升到2000年的12%.一些城市的未婚比例更大: 20%的40到44歲的曼穀女性未婚; 27%的30到34歲的香港女性單身。韓國的年輕人則抱怨女性“罷婚”。.

關於亞洲人的經驗中,引人注目的不是西方同樣存在的女性三十未嫁,而是她們雖然未婚,卻很少同居。瑞典30歲後期(35-39歲)的單身女性比例為41%,高於亞洲。但那是因為作為社會準在的婚姻正在逐漸消失。瑞典女性仍然組建家庭哺育小孩,不過這是在單身狀態下。亞洲不是這樣。亞洲女性避免非婚生子和婚前同居,似乎過著比她們的西方姐妹更加獨立的單身生活(不可否認的是,她們的同居和婚前性行為的狀況也許被低估)。結論就是東亞不斷擴大的未婚女性大軍與其說反映了婚姻遭到解體,不如說她們在逃避婚姻。

高學曆剩女來襲

【標簽】 自主權 教育 就業 攀高枝 選擇

大多數傳統社會裏婚姻的主要功能就是傳宗接代,很少和浪漫愛情沾邊。養育後代發生變化和婚姻發生變化相伴相生就不足為奇了。在東亞,女性的一生平均生育率從60年代的5.3,降到了如今的1.6,跌幅巨大。但是仍然存在的過時觀念要求夫妻婚後立即要孩子。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女性選擇通過延遲生育減輕育兒負擔--也意味著延遲了婚姻。

婚姻模式的改變也是女性受教育和收入狀況得到提高而女性社會地位沒有相應跟上步伐的結果。很多婚姻係統的顯著特點是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幾乎沒有自主權。南亞的新娘幾乎一到青春期就要被帶入新郎家裏。她們被綁在丈夫家裏。有時婦女可能不能繼承財產或者參加葬禮(這在中國尤為重要)。南亞的有些地方,在沒有得到丈夫的許可下,妻子甚至不能帶孩子去醫院。

兩股力量給予女性以更多的自主權:教育和工作。東亞的女性受教育狀況在過去的30年裏大幅改善,幾乎拉平了和男性的受教育差距。女孩入學年數和男孩相當,15歲到24歲的男女兩性文盲率相同(南亞不是如此)。如今韓國所有研究生學位的一半由女性獲得。

教育改變了女性對未來的期望。在18歲就離開學校的泰國女性中,到40多歲時依然單身的比例是八分之一;但在大學畢業生中是五分之一。2003年在北京做的一份調查發現月收入5000-15000元的女性中有一半未婚。這一半人表示她們沒有必要結婚,因為她們在金錢上可以獨立。韓國人把這類女性稱為“金姐”(golden misses)。“為什麼我必須安定下來,過著準備豆腐湯的生活,就像我媽那樣?”有人這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