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我可能不會結婚(1)(3 / 3)

單身率隨著教育的普及逐漸攀升。中學以下教育程度的女性最可能結婚,中學教育程度的女性其次,大學教育程度的女性可能性最低。這一模式和歐美截然相反,在歐美,與僅為初中學曆的女性相比,大學學曆的女性結婚更普遍。

教育的普及減少了女性結婚意願有兩個原因。第一,單身在較高教育程度的女性中總是更為流行。既然高等教育程度的女性增多,婚姻自然也減少。城市的結婚率也更低。隨著教育可能得到持續改善,城市化繼續推進,更多的女性將加入到結婚意願最低的高學曆者或市民的行列。

第二,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潛在擇偶對象就越少。在大多數亞洲國家,女性一直被允許甚至被鼓勵攀高枝,即嫁給收入、教育水平更高的男性。攀高枝在過去女性不能接受教育、女性識字率低的時候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今很多女性在學校表現和男性一樣好甚至更好,那些處於頂端的女性--像“金姐”--發現婚姻市場不再那麼受歡迎了。不是可供交往的教育程度更高的男性減少了,就是收入更低的男性對她們的賺錢能力(以及高智商)感到不安。就像新加坡的李光耀說的那樣:“亞洲男人傳統上更願意擁有一位教育程度比自己低的妻子。”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新加坡女性未婚率高得離譜:30歲到34歲的大學程度的女性中三分之一是單身。

更好的教育也使得改變婚姻的另一重要趨勢--女性就業--成為可能。亞洲的經濟奇跡和一大批女性成為正式勞動力息息相關,並互為因果。在東亞,三分之二的女性擁有工作,這一比例非同小可。在東南亞這一比例為59%。韓國的20多歲女性的就業率(59.2%)最近超過了同齡男性(58.5%)。女性就業的熱潮伴隨著日韓企業的終生雇傭製逐步解體,曾經的終生雇傭製,確保了單個男性勞動力的收入就可以支撐起整個中產家庭,如今還需要加上妻子的收入。

正常情況下,擁有工作增加了女性的自主權。女性有了更多的選擇,包括不嫁人。但是這和西方社會明顯不同,西方女性未必會選擇工作而不選婚姻,相反地,她們會努力平衡工作要求和家庭需要之間的矛盾。

亞洲不一樣的地方似乎在於女性要承擔的婚姻負擔比例過於沉重--降低了家庭生活相對於工作的吸引力。當然這隻是亞洲女性自己這樣認為。對婚姻態度的調查中意見分散並多有保留。但不管是真是假,一份2011年關於日本三個最大城市的調查顯示,隻有三分之二的妻子表示對婚姻感到滿意,比例遠低於她們的丈夫;美國夫妻的婚姻滿意度在調查中往往要更高,夫妻雙方意見也更為一致。這也許是因為美國離婚更加容易,陷入無愛婚姻的人更少。或者與日本人刻畫的所謂“工資男”丈夫形象有關,日本丈夫白天長時間工作,夜晚和周末都忙於社交,而備受冷落、滿腹怨氣的妻子不得不在家帶孩子。

不管是何原因,這個問題不局限於日本。台灣一位有名博主--Illyqueen最近在博客中咆哮:“年過30的‘媽媽的男孩',沒有困難,沒有家務活……失去了兌現承諾的能力(如婚姻承諾)。”如果亞洲女性確實對婚姻的態度負麵悲觀,那麼她們更願意選擇工作而非丈夫,或者為追求事業而推遲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