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糟糕的是,公眾態度和公眾期望嚴重滯後於亞洲女性的人生變化,使得平衡生活和工作就變得更加困難。盡管她們收入增加、教育改善,但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低於男性,韓國的社會學家Heeran Chun這樣認為,“她們的生活明顯地被儒家文化價值觀所限製。”社會對她們的期待是放棄工作,有時一結婚就放棄工作,更經常的是生孩子以後,很多女性就直到孩子長大才返回職場。這就給女性施加了一個關於職業和家庭之間的選擇。這也解釋了高學曆高收入的亞洲女性結婚率異常之低,對於她們來說放棄職業選擇生孩子的機會成本是最大的。
就像大多傳統社會,亞洲女性長期以來就是唯一給孩子、年老的父母和公婆以關懷照顧的人。即使很多女性在家庭之外擁有一份掙錢的工作,人們一般還會希望她們繼續如此。結果就是妻子背負的期望變得異常艱巨。在日本的調查表明,全職工作的太太回到家裏每周還要花30個小時做家務。而丈夫每周卻隻貢獻可憐的三個小時。在美國和歐洲這種差別不那麼極端,從60年代以來還縮小了不少。
另外,不少亞洲的夫妻麵臨著保證孩子在競爭激烈的學校獲得成功的壓力,這種壓力大多壓在了母親身上;請人照顧孩子費用奇高;幾乎沒有國家補貼的日托項目(單單首爾就有324,000個孩子在排隊等待日托服務);高房價使組建家庭變得昂貴:這些事實意味著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令人滿意的平衡,在亞洲要比在西方更艱難。
逃跑的新娘
【標簽】 選擇性墮胎 寄身蟲 光棍 結婚率 跨境婚姻
亞洲各國“逃婚”趨勢影響的程度並非一致。比如韓國的單身比例和結婚年齡都比鄰國低。但例外卻是亞洲兩大巨人--中國和印度:目前,結婚仍然是中國的社會準則,包辦婚姻仍是印度的社會準則。 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那麼大多亞洲人將生活在傳統家庭裏。但是它將持續多久?改變的跡象到處都是。
在中國和印度平均結婚年齡都在上升。離婚也在增加,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間。印度的傳統的包辦婚姻受到了網上約會和“自辦婚姻”的挑戰,這種“自辦婚姻”是一種半自主婚姻,雙方見麵到相愛、同意結婚,但接著讓雙方家庭來擺平一切,就像傳統的包辦婚姻那樣。
在中國,上千萬年輕男女從農村流向城市深刻地改變了家庭生活。離婚率被抬高,因為農民工回到家發現自己和配偶的差別越來越大。如果夫妻雙雙進城,因為兩人都得全職工作,他們選擇不把孩子帶在身邊,或者因為戶口製度使孩子不能留在自己身邊。2008年全國婦聯的一份調查顯示,5800萬農民工子女在距離父母上千公裏的農村成長,通常是由祖父母帶著。父母直接養育子女不再是中國撫養孩子的普遍模式了。
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大國的婚姻係統在未來都有可能收到被擇性墮胎的威脅。父母使用產前掃描技術辨別胎兒性別、剁掉女嬰,結果上一代人中有幾千萬女嬰被做掉。2010年中國男女出生比是118:100。印度的男女出生比是109:100。2030年,根據哈佛大學的Avraham Ebenstein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Ethan Sharygin所稱,由於扭曲的性別比,近8%的25歲以上的中國男性將不能結婚。到2050年不能結婚的男性比例將達到10%-15%.2030年這兩個大國將有6.6億20歲到50歲的男性,但隻有5.97億的同齡女性。超過6000萬男人將由此麵臨找不到新娘的局麵。6000萬幾乎是那時居住在美國20歲到50歲的男性總和。僅僅這一點就將打破亞洲傳統的普遍婚姻模式。
問題仍然在於:這種趨勢多大程度上成為一個問題呢?如果它是,那為什麼呢?這很容易論證:最重要的是不願結婚的女性不再被強迫結婚了。這必須是一件無論對她們自己、還是對於得不到一個幸福婚姻的男性、或許還對於整個社會都有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