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我可能不會結婚(2)(2 / 3)

有諸多對此趨勢感到擔憂的理由,有些還令人非常不安。亞洲的社會觀念改變緩慢,不少人仍認為單身可恥。“寄生單身族”是日本人對單身者直白的稱法。不願結婚似乎引發了敵對情緒,認為決定不結婚也需三思而後行。

避孕措施是一個特別的問題。一些亞洲國家的政府提供的家庭生育計劃(發放安全套)僅限於婚後夫妻。少數國家甚至要求發放安全套前檢查結婚證(這也已經發生在歐洲)。在大批男女在二三十歲都保持單身的情況下,這一政策顯然不明智。

婚姻模式的變化還表現在教育和社會層麵。由於女性傾向於攀高枝,不結婚產生的問題集中在結婚可能性較低的兩個人群中:文化低的男性和文化高的女性。幾乎每個東亞國家都對高學曆女性不斷下降的結婚率憂心忡忡。新加坡政府甚至建立了一個婚戀網站(ovebyte.org.sg)來提高高學曆人士的結婚率。貧窮或者文化水平低的男性難找對象的苦惱和高學曆女性的問題不相上下。比如韓國女性似乎不再願意和農民結婚。

中國人生造了兩個描述這兩類人群的詞:“剩女”和“光棍”。“光棍”是指代由於擇性墮胎而難找對象的中國男性使用最為普遍的詞。這一狀況集中體現了對於亞洲人逃避婚姻的擔憂。當逃避婚姻的情況在中國和印度社會普遍存在,它和嚴重過剩的單身漢一起將導致前所未有的緊張局麵:賣淫增加;新娘像商品一樣可以買賣,或者女人被迫“嫁給”幾個男人;妻子被吃醋、揪心的丈夫深藏家中。

這聽起來顯得過分擔心,大驚小怪。但是女性不願結婚和男性對妻子持續的需求已經產生了一大批跨境新娘。一本由Melody Lu和楊文山編輯、阿姆斯特丹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亞洲跨境婚姻》指出,2002年27%的台灣婚姻都涉及外國新娘;當年八分之一的新生兒來自“混合”家庭。很多女孩都是沒有受過教育的青少年,被家人“賣給”了年齡更大、更加富裕的外國人。結果她們家鄉年輕男性的結婚機會減少。有組織的涉外婚姻在台灣當局的打擊之下呈下降趨勢,但在其他地方繼續上升。2005年韓國七分之一的婚姻屬於“韓亞聯姻”.在農村地區涉外婚姻比例更高:慶尚南道2009結婚的農民中有44%都擁有一位外國新娘。假如中國和印度也以這個規模進口新娘,那將導致整個亞洲的性別災難。如此一來,這種災難就難以避免。

結婚率下降和低結婚率有其曆史先例:19世紀末的愛爾蘭和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及歐洲部分國家。美國和歐洲的結婚率在1945年到1970年間反彈。但是歐美與亞洲不同:歐美的結婚率在經濟蕭條時期下降,經濟複蘇後反彈。亞洲的獨特性在於--在長期的經濟繁榮期結婚率一直在下降。當亞洲變得更加富裕,傳統的婚姻模式隻可能繼續解體。

女人≥男人

【標簽】商界女性 奧巴馬 性別石棉 女權主義

已故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有一妙語:“女人就是工資低的男人。”作為六個孩子的父親,他也許還對女人在人類繁衍中起的作用說了些別的什麼。但是, 就以一(短)句總結經典女權主義而言, 這句箴言已是登峰造極。

較早幾代的成功女性強調要獲得和男性一樣的評判標準。她們對於要給“姐妹們”特殊待遇這種說法嗤之以鼻,堅持要靠工作更努力,想法更精明來獲得成功。撒切爾夫人從不隱瞞她對身邊那些窩囊男人的輕蔑。有個笑話說的是撒切爾夫人和她的內閣去吃飯。侍者問:“牛排還是魚?” “當然是牛排。”她回答說。“那蔬菜類呢?”(那些窩囊的男人呢?) “他們也是吃牛排。”前不久的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希拉裏·克林頓借用一個廣告嘲弄奧巴馬,意指奧巴馬,不像她自己,不能勝任在淩晨3點接聽紅色危機電話①的挑戰。

很多商界女性的先鋒人物都以自己的強硬作風為豪。空調業巨頭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斷然說道:“我從來沒有失手過。我從不認錯。我永遠是對的。”過去三年,她的公司讓股東的投資回報增長了將近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