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總為浮雲能蔽日(3)(1 / 3)

你以為張華寫鷦鷯是為了表明自己生性淡泊,甘於貧賤麼?非也。要知道,除了鷦鷯一枝,還有個鷦鷯生雕的說法呢。張華說自己是鷦鷯,還有一層隱藏含義,堅信自己將來能化為雕鵬,九天展翅。

能從鷦鷯中看出鯤鵬影子的人,還是有的,比如鄉親劉放,就覺得這個小夥子很不一般,把女兒嫁給了他。同郡的盧欽見到張華,也以為是國之重器。不過,直到阮籍給了一句王佐之才的評語,張華才算得到權威性的正式品題,踏上仕途。

張華的腦子堪比大容量硬盤,多少知識都能裝得下。當初,司馬炎曾經詢問他漢朝宮室製度,張華應對如流,說得不過癮,還當場在地上,把漢代整個建章宮的詳細規劃圖都畫了出來,從此名重一時。

張華不但是平吳的堅定支持者,還實際參與了這個項目,擔任度支尚書,做後勤供應,兼出謀劃策。

但這時的張華還不是一個玩政治的高手,在齊王司馬攸一案中,說錯了話,站錯了隊,被外放到幽州,任都督幽州諸軍事。

張華離開洛陽後,司馬炎有什麼感覺呢?不方便,太不方便了!什麼禮儀憲章這些瑣碎的知識點,也沒處查了,詔書也沒人幫你打草稿了。

不但皇上若有所失,朝臣也有這種感覺,君臣商議著,咱還是把“數據庫”調回中央吧,給他加官到丞相級別,開府儀同三司。

但是,有一個人對張華很不滿意:馮。

當年皇上曾經麵試過一個叫做馮恢的士人,張華也在招聘現場,說,這個人不好,pass掉。馮恢進仕的希望就這麼破滅了,而他不是外人,馮的親哥!因此,馮最不願看到張華飛黃騰達了。為阻止這個事情發生,他想出了一個巧妙的主意。

馮是侍中,經常和司馬炎聊天。這天的話題是魏晉以來的曆史故事,聊著聊著,馮突然冒出一句駭人聽聞的話,“我覺得,鍾會叛亂,責任其實在太祖身上!”

太祖司馬昭是皇帝的老爹,司馬炎聞聲色變:你說什麼?!

現代營銷,為了破解潛在客戶的心防,常常會先拋出一句驚人之語,讓對方心裏片刻間一片空白,然後趁虛而入,灌輸自己的觀念。馮使的,正是這一招。

看到皇上被自己一聲驚雷炸得處於情緒低穀了,馮不慌不忙免冠謝罪,說出一番高論:漢高祖時,八王以寵過夷滅,光武帝時,諸將由抑損克終。其實,君王本無仁暴之別,臣下也無智愚之異,關鍵在於君王以什麼方式統禦臣子。當年鍾會才智有限,而太祖誇獎太過,委以重任,助長了鍾會目中無人的氣焰,這才有了後來的事。

司馬炎不由得點了點頭。這時,馮說出了他真正的用意:您可不要重蹈覆轍啊。仔細想想,如今有大功於天下,又統領一方戎馬的,就應該是您的重點防備對象。

司馬炎沒有表態,但馮的話,他是結結實實地聽進去了。於是,決口不提調回張華的事。

不過,這對幽州百姓卻是一件好事。張華都督幽州期間,歲歲豐收,兵強馬壯,東夷諸國,幾乎全部歸順。鮮卑慕容部曾經挑釁過幾次,但都沒成什麼氣候。

太康三年三月,安北將軍嚴詢大破進寇昌黎的鮮卑慕容廆,殺傷數萬敵軍。這年八月,因為沒有必要,便取消了平州的政區劃分。太康七年,慕容廆寇遼東,再次失敗,到了太康十年,幹脆就投降了。

太康年間,東吳還有過一次動亂,也很快就被平息了。

這些年,國泰民安是主旋律,實在沒有必要大肆遷徙人民。而且,說實在的,少數民族內遷,由來已久,是一個既定的曆史趨勢,這個問題實在工程浩大,牽一發而動全身,司馬炎不打算傷這個腦筋。

這些問題,留待我的後人去解決吧。

隱患重重

雖然司馬炎本人犯懶,但有些臣子著實勤快,不斷給他提建議,甚至提意見。比如傅鹹,上書提醒武帝,我們的家底還很薄,經不起大家這麼大肆揮霍。又比如尚書胡威,更為直接地指出,腐敗的根源在於吏治太寬。

不過,最狠的還是劉毅。

劉毅,東萊人,漢城陽景王之後。他的特點就是剛正敢言,嫉惡如仇,天生的諫官苗子。事實上,在掌管諫官的時候,由於工作太賣力,得罪了人,還被免過職。盡管如此,劉毅依然癡心不改。

太子有次上朝覲見,鼓吹入東掖門,恰好被劉毅看到了,上前攔住東宮車駕,說什麼也不讓通過,還寫了一封劾書給皇上,責怪太子的老師們沒有做好禮法教育。直到皇上的赦免詔書下來,太子才進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