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一個都不忠義(2)(1 / 3)

計賺司馬允

據《晉書·石崇傳》,在拒絕孫秀之後,石崇聯係潘嶽、歐陽建等老朋友,找到淮南王司馬允、齊王司馬冏,密謀找司馬倫和孫秀的晦氣。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了,這次行動失敗了。

但這裏有個疑問,如果石崇真的曾經與司馬允密謀,那聽聞後者事敗,應該早做準備,要麼抵抗,要麼趕緊跑路了,他還悠哉遊哉地在家喝什麼花酒?

再者,他在刑場上看到潘嶽,也不會發出“原來你也在這裏”的感慨。所以,按常理推測,石崇應該並沒找過司馬允,後者的行動和石崇等人並無直接聯係。

事關重大,我們再回頭看看司馬允之前鬧得究竟是哪一出。

太子司馬遹被廢之初,因惠帝別無他子,曾經出現過立司馬允為皇太弟的呼聲,這事還沒定下來,司馬倫就動手廢了賈南風,之後讓司馬允當了驃騎將軍,領中護軍,但這皇太弟的事就沒了消息。

不但皇太弟身份沒了影,過了三四個月,司馬倫反而把司馬允轉為太尉,連中護軍也領不成了。用意很明顯,打架之前,先沒收對方武器。

司馬倫這一舉動,其實司馬允並不覺得意外。自從司馬倫掌權以來,儼然一副代理皇帝的派頭,收攏海內德高望眾的名士為自己的相國府吏(真正有德的人肯定不來),相國府兵數量增為一萬!武帝司馬炎當初規定,王公建國,大國上中下三軍,應為五千人。這一下翻了一番。

麵對這種情況,司馬允也偷偷開始搜羅民間武俠高手(死士),準備大幹一場。但準備工作還沒完善,司馬倫就先發製人了。

這個太尉,司馬允肯定不願意當,便推說有病,不能赴任。

當不當,可由不得你!司馬允的病假條剛交上去,禦史劉機便氣勢洶洶地來了,口稱聖旨,說司馬允大逆不敬,特拘捕他的所有部屬。

司馬允接過詔書一看,奶奶的,這根本就是孫秀的筆跡!

孫秀的意見就是當時所有政令的源頭,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好歹你也得經過惠帝的抄寫啊,退一萬步,起碼讓司馬倫來寫啊。你孫秀算個什麼東西,居然大筆一揮,就說是天子詔書,狂妄,沒有比這更狂妄的了。司馬允勃然大怒。當場就讓家兵捕殺這位劉禦史。

在那個瘋狂的時代,逃命是必修課,劉機平時想必很注意基本功的訓練。見勢不妙,拔腿就跑,連武士都沒追上他,隻捉住了他的兩個令史屬下。

司馬允臉色嚴峻,對部下們說:“你們都看到了,趙王這是想徹底消滅我們!難道各位打算束手待斃麼?”

剛才劉機宣詔,各位部屬聽得明明白白,直接內容就是衝他們來的,當然要拚死一搏。於是,司馬倫帶領自己的國兵和帳下七百多勇士衝了出去,沿路大聲呼喊:“趙王造反,淮南王討逆,願追隨者請袒露左臂,加入我們的隊伍。”

出於對司馬倫和孫秀的憎惡,一路上居然有不少皇城禁兵,脫衣露膀,彙入了司馬允的部隊。

一開始,司馬允是直奔皇宮去的,尚書王輿早早便聽見城中喧嘩,緊閉宮門。司馬允便掉轉方向,直奔東北角的太子東宮,因為當時司馬倫的相國府就設在那裏。

盡管相國府兵在人數上占了優勢,但司馬允手下那批高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很快,司馬倫這方麵已經死了一千多人,而對方卻愈戰愈勇,弓弩齊發,箭如雨下。

司馬倫的部下且戰且退,最後都擠到承華門前的大樹後麵,每棵樹上都中箭數百,活脫脫成了刺蝟樹。

更恐怖的是,東宮內部還有人呼應司馬允的行動。當時的太子左率陳徽,帶著東宮士兵擂起戰鼓,為外麵的人呐喊助威。

陳徽的哥哥陳準則想出了更實際的援助辦法,他找到惠帝,說二王相鬥,可不是什麼好事,應該讓人持解鬥幡前去勸阻。

惠帝慌忙答應,問道:哪麵旗子是管解鬥的?

陳準說:上麵有隻白老虎就是啊。你直接說白虎幡,他們就知道了。

於是,惠帝一迭聲地讓人找出白虎幡,交給司馬督護伏胤,讓他帶四百騎兵出去勸架。

由於學習不認真,業務不熟練,惠帝上了陳準的當,這麵旗子上的老虎雖然是白的,但上麵沒有黑紋,就這一點點差距,決定了這麵旗子並不是解鬥用的騶虞幡,而是正宗白虎幡,火上澆油,催戰專用!

按陳準的想法,這麵旗子一打出去,相當於鼓勵司馬允再接再厲,不斬敵首,不許後退。想法很美好,但實際執行還是出了問題,因為他忽略了一個嚴峻的現實:此時朝中99.99%的人都是見利忘義,反複無常之輩。

而伏胤顯然不屬於萬裏挑一的特例。

他懷揣空白詔版,手持白虎幡,自覺此生從未這麼威風八麵過,在經過門下省時,突然被人叫住了。那人是侍中、汝陰王司馬虔,司馬倫的第三子。

“伏大人,我有心送您一場大富貴,但不知您感不感興趣?”司馬虔把伏胤請入之後,開了口。

伏胤隻是個左右衛下屬的殿中小校,一聽汝陰王這麼說,當時眼睛就亮了,感興趣,非常感興趣。

“那麼,您此去隻需如此這般。事後,父王決不食言!”司馬虔給伏胤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伏胤得計,辭別司馬虔,直奔戰鬥現場。到了軍前,他朗聲高呼,皇上有詔,令助淮南王司馬允,請即接詔。

司馬允早已遠遠看到了白虎幡,又見伏胤手持詔版宣布皇命,喜不自勝,將伏胤迎進自己陣內,下車恭受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