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生下來,左耳長了根兩尺多長、亮晶晶的白毛,因了這隻奇特的耳朵,命名為聰。還據說,十四歲時,劉聰已經精通經史,兼學百家,勤讀兵法,詩文頌賦無所不能,還是個書法家,擅長草書。十五歲學習劍術和射擊,能拉三百斤的強弓。當年在洛陽,王渾、張華都以為他是奇才。
總之,劉聰是個牛人。
當然,劉淵沒忘記勞苦功高的族子劉曜,任命他為征討大都督,單於左輔。
至於他其餘三個兒子,齊王劉裕為大司徒,魯王劉隆為尚書令,北海王劉乂年紀很小,頂多十來歲,但照樣當撫軍大將軍、司隸校尉。
這三個兒子不重要,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重要的機會了,其中兩個馬上就要隨爹而去,跟他們同去的,還有太子劉和。
這幾條命案的責任,其實應該算到劉和自己頭上。
如果一味責怪劉和,恐怕他有點不服氣,好吧,他還有幾個負連帶責任的同謀,呼延翼之子呼延攸、侍中劉承、西昌王劉銳。
三人的情況是這樣的,呼延攸沒什麼才能,劉淵終身不給他升官,不過,他是劉淵的小舅子、劉和的親舅。劉承這人呢,不知道什麼原因,一直看劉聰不順眼。而劉銳,這次不在顧命大臣之列,很不服氣。
這三個不平的人湊到一起,自然就給新皇帝劉和出了下麵的主意:先帝的眼光有問題,不顧輕重,劉裕、劉隆、劉乂三王,在皇城裏各握強兵,大司馬劉聰更不用說,十萬大軍就屯在近郊。
“陛下便為寄坐耳,宜早為之計。”
劉和很感激,還是舅舅親啊,會為自己著想。
劉淵是七月十八日死的,僅僅兩天後,劉和夜招兼任武衛將軍的安昌王劉盛、安邑王劉欽,把除掉四位親王,也就是自己四個兄弟的計劃,告訴了這兩人。
劉盛當場表示不願意,這個人是中原文化的篤信者,從小別的書不讀,就愛讀《孝經》、《論語》。
他說:“先帝還沒下葬,這四個王爺(一說單指老四劉聰,恐不確切)沒有什麼叛逆舉動,自相魚肉起來,天下人會怎麼議論陛下啊。再說了,大業這才剛開始,您不要聽信讒言,懷疑自己兄弟,兄弟您都不信,天下還有可信的人麼?”
劉盛這番話,論據值得商榷,關於信任和兄弟這兩樣事物之間的聯係,參看司馬家那夥人的表現就知道了,但他的結論是對的,劉和不能這麼幹,起碼不能一時衝動,現在就幹。
呼延攸、劉銳惱了,我看你是《孝經》《論語》讀得中毒了吧,還搖頭晃腦給我們講起大道理來了,今天的事,就是通知你一聲,你還真當是征求你意見啊?
於是,劉盛當場被殺了,劉欽一看,嚇得差點沒尿褲子,趕緊表示一切聽從陛下安排。
第二天,劉和派劉銳、馬景去西郊單於台攻打劉聰,呼延攸帶著永安王劉安國去司徒府攻打劉裕,劉承、劉欽去攻打劉隆,尚書田密、武衛將軍劉璿任務最輕鬆,去打娃娃親王劉乂。
大家都知道,一時衝動的後果,往往是可怕的。
田密、劉璿衝到北海王府,既沒砍人也沒綁人,他倆帶上劉乂,出城投奔劉聰去了。
我估計,劉聰聽到劉和陛下攻打四王的消息,心裏不是害怕,而是高興。想想就知道,戎馬生涯,打天下的人是他,劉和待在大後方,坐享其成,居然還不滿意。
打我?很好,我正愁沒借口打你呢,現在你主動送了我一個——正當防衛。
劉聰立刻命令士兵們穿上鎧甲,嚴陣以待。
劉銳聽到這個消息,立刻了,掉轉馬頭,去找呼延攸和劉承,說自己不單打劉聰了,要跟他倆一起打劉隆、劉裕,要挑軟柿子捏。而呼延攸和劉承,分內任務還沒完成,就開始清理門戶,把劉安國和劉欽殺了,理由是,這兩人看起來有異誌。
不過,太子劉和的親王討伐隊還是有成績的,這天,劉裕被殺,第二天,劉隆也被殺。
但,到此為止。
第三天,也就是二十三日,劉聰攻進了城。
下麵的事還是殺人,不過殺人的行為主體換成了劉聰。二十四日,他攻進了宮內,殺了劉和。
劉銳、劉承、呼延攸被送到交通要道繁華地段,斬首,然後把腦袋掛在路口當紅綠燈使,一連掛了好些天。
再下麵的問題是,誰當新皇帝?
按威望和實力來說,應該是劉聰。但劉聰不是劉淵的皇後生的,皇後先後有兩位,呼延氏,現在是單氏,年紀很輕,是劉乂的親媽。
所以,劉乂年紀雖小,但他是嫡子。這就是問題所在。
但這問題並沒給劉漢的群臣造成什麼困擾,他們很自然地推舉劉聰,劉乂這孩子也比較聰明,哭著喊著,要讓哥哥劉聰當皇帝。
劉聰裝模作樣推辭了一番,最後還是當了皇帝,為了麵子上好看,他把劉乂立為皇太弟,並承諾,等劉乂成年之後,把皇位再讓給他。
劉乂很天真地相信了,這不奇怪,聰明和精明是兩碼事。
九月,雖然不一定含笑九泉,但劉淵是入土為安了。但滅晉的事業,在劉聰的領導下,繼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