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綸氣極了,提起那名送密信的弁兵便要押他進城,但那家夥變得十分蠻橫,死活賴著不肯上馬,好幾次,羅綸把他挾上馬,他又掙紮著滾下地來,還破口大罵:“羅綸!你這個叛逆!別看你現在得意,你們那班烏合之眾,根本不是我們對手,我們傅華封、鳳山的人馬一到,少城裏的滿蒙三營戈什哈一會合,衝進來,不殺你們個片甲不留才怪呢!”
“什麼?”羅綸聽了,不由大吃一驚,“你說少城滿蒙也參與了?”
“哼,你以為他們會聽你們的?”那弁兵冷笑著說,“他們還不是知道了清朝還沒垮台,清帝也沒有退位!他們是滿人,你們是什麼?漢狗!”
“呸!”羅綸氣壞了,扇了那弁兵一個耳光,“快說,趙爾豐還找了哪些人?”
“哼,”那弁兵脖子一硬,“你以為我是什麼人?會告訴你?老子就是死,也不會告訴你一個字!”
說罷,他猛地咬斷了舌頭,一股血立即從口腔裏噴湧出來。
羅綸倒沒想到這弁兵竟然會咬舌自盡,想了想,覺得事情實在太緊急,這家夥最多也活不過半個時辰,便丟下弁兵在那裏,翻身上馬,疾速向成都馳去。
尹昌衡得到消息,立即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大家都覺得,如果不殺趙爾豐,終究是個禍害,而且,傅華封、鳳山如果兵至,成都難免不被攻破,那時,又將是一場大屠殺,軍民百姓都會遭殃。於是,會議決定,一方麵,派二師師長彭光烈率同誌軍去邛、雅一線加強並死力阻擊傅華封、鳳山軍,一方麵,派都督護衛團團長陶澤昆率公孫樹的敢死隊前去逮捕趙爾豐。羅綸則帶一路同誌軍圍住少城,以免少城滿營衝出來與趙爾豐會合。盡管軍事會議上,大家都認為滿城這種可能性不大,戴氏父子一直有和平解決的誠意,但形勢緊急,為了預防萬一,此舉還是必要的。隻是一條,圍而不攻,談判繼續進行,同時,這樣一來,也可以防止有人趁亂襲擊少城。
然而,當羅綸帶兵圍住少城後,戴坤父子和眾人還是大吃一驚,形勢一下子驟然變得緊張起來。戴勒也鬧不明白,在羅綸要求進城時,就說:“羅兄,我們一直主張和平解決,你今天帶人來圍城,是什麼意思?你還記得當年在小鎮,我救你後,你來送我時,說過如果我們今後萬一為敵,你對我的承諾嗎?”
“當然記得,”羅綸說,“我說過,如果我們一旦為敵,我則首先會像古人一樣,讓士兵們退避三舍,再伺機而決。你看,我不是讓士兵們離城很遠,並且圍而不攻了嗎?由此,你就知道我們的誠意了吧?有一點,要請你諒解,如今軍情有變,盡管我們相信你們的誠意,但又不能不得防。而且,我家屬在你們少城,我今天也隻身進城談判,你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還有,昨天的情形,你總該不會忘吧?”
原來昨天,戴勒和幾個少城谘議局議員以及杜三爺等,也曾代表少城來軍政府進行談判,在會談時,當時軍政府曾有一名列席軍官粗暴地主張用武力解決,使會議氣氛十分緊張。戴勒見狀,便站起來說:“我們今天來軍政府談判,也不是專門為了滿族,也是為了漢族。現在滿營有三營精練士兵,另外,還有幾千壯丁,幾萬噸炸藥,萬一不幸,請大家想想,恐怕不光隻是旗兵的死亡,漢族也一樣有傷亡。而且,我等一行人,今天既然來了,也做好了不想生還的準備,請大家三思!”
他的話,當即得到了許多人的讚同,尹昌衡、蒲殿俊、羅綸等覺得有道理,而且,少城滿族一直頭腦清醒,不願助趙爾豐為虐,他人也是知道的。於是,尹昌衡當即和大家一起斥責了那位軍官,並勒令其退席,使戴勒亦很感動,談判得以順利進行。這點,戴勒當然不會忘,可是,今天情形怎麼一下子又變了呢?
戴勒還在猶豫,羅綸說:“你看,現在我帶的士兵離城門很遠,你們先放我等三個談判代表進去,有話再慢慢說,好吧?”
戴勒見羅綸帶來的士兵秩序井然,而且確實圍而不攻,離城門很遠,對城門不會造成威脅,便打開城門,將羅綸等人放進少城。
羅綸這才告訴他們情況,並繼續開始談判。
談判是緊張的,將軍府也徹夜燈火通明,將軍府外,成千上萬的滿蒙戈什哈和群眾,則徹夜守在外麵,緊張而不安地關注著談判的消息。
這又是一個緊張、不安、讓人難以入眠的漫漫長夜,而且,很快便傳來了趙爾豐被殺的消息,這更增加了少城的恐懼和驚慌,震驚與不安。
2
趙爾豐自己也沒有料到,在他還在做著複辟美夢的時候,他的死期卻到了。
如果撥開曆史的沉沉迷霧,撇開當事者的個人行為不說的話,人們就很難看清為什麼在曆史潮流滾滾而至時,個人悲劇的發生與其自身有什麼聯係。很多年以後,無論是事實上做了“寓公”的蒲殿俊,還是差點在北京被袁世凱所殺而僥幸撿得一條性命,回到成都後沉湎於著書立說,飲酒養魚的尹昌衡,這些在大潮起伏中弄過潮的人,對自己沉浮的命運,都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感歎。據說,尹昌衡即使老了,也毫無老態,軀幹挺直,聲如洪鍾,正襟危坐,有凜然不可犯之色,仍不失當年大將風度。他雖然遭到袁世凱疑懼,但終幸免一難,這同他敢於急流勇退不無關係,至少他在以後那一個軍閥混戰的黑暗年代中頭腦是清醒的,所以,免去了殺身之禍。而趙爾豐則不然,他奸詐陰狠,迷戀權勢,明知道處在晚清那一個晦暗、淒涼、暮色蒼茫的黃昏時刻,也已經看到了黑暗專製的大清王朝不可避免的覆滅命運,但仍然不死心,企圖使已經交出去的權力失而複得,完全是逆潮流而動,所以為自己的野心和遏製不住的權力欲望而喪了命。權力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在辛亥時,清朝的封疆大吏被殺的有三個人,一是山西巡撫陸鍾琦,二是趕來署四川總督的端方,三是四川總督趙爾豐。端方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想借趙爾豐辦川漢鐵路的不力取而代之,剛剛帶兵入川便被部下新軍的革命黨人所殺。消息傳到成都,趙爾豐還自以為高明地說:“端四爺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要是不在資州勾留,一直來成都和我好好商量,再不濟也不至於喪其元吧!”而他卻沒有想到,僅僅在二十五天後,自己也落了個同樣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