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寶寶智力的提升,也是父母財力的較量
如今的大學生已不再是稀有名詞。曾有人說,我在北京的街頭隨便抓上10個人,其中肯定有7個是大學生,2個是研究生,還有1個是博士生。此話,雖然有點誇張,但卻非常形象地反映了當今大學生遍地開花的局麵。
古時,人們對於中舉,考狀元趨之若鶩。因為,在家寒窗苦讀十幾載,一舉考中,官帽就能直接扣在頭上!讀書成本低啊!
可是現在,子女學曆攀升的背後,是父母日漸幹癟的錢包。大學不值錢?那咱就再考研,讀博,再不然,就出國留學,花上好幾十萬拚個“海歸”的頭銜回來。工作競爭壓力太大?那咱就從小培訓,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花上血本也要把孩子打造成“素質人才”!“情人眼裏出西施”,在家長眼裏都是自家孩子好,誰都打心眼裏覺得自己家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強!隻要悉心培養,就能成為人才!可這些,說起來輕鬆,做起來可都是需要大把大把的“銀子”做強大的後盾!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當孩子還是咿呀學語,懵懂未知之時,家長們就不吝千金,狠掏腰包,讓孩子進入形形色色的早教班,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
步入幼兒園大門,除去高昂的幼兒園管理費、餐費等,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培訓班讓不少家長“打腫臉充胖子”,怎麼也不能讓自家寶貝落後別人一步。
小學、初中、高中,家長們擠破腦袋,想方設法讓孩子邁入重點和示範學校的大門。2011年5月,廣州小學招生報名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晝夜排隊進行報名“車輪戰”,而多所名牌小學擇校費卻都是以7萬元起跳,最多的高達16萬元。如此價格高昂的擇校費,考的是家長的毅力和錢包。有些家長瀟灑地大筆一揮就出去了,有些家長卻隻能望而卻步,互相安慰說:“隻要孩子努力,到哪上都一樣!”
大學、考研、出國深造,那更是家長經濟實力的大比拚。
大學時的好姐妹叮叮和當當,考研時報的是同一學校,同一專業,同一導師。巧的是,兩人考研分數亦是一樣。但不同的是,叮叮因為家境一般,報的是公費,而當當則無家境之憂,報的是自費。最後當當在叮叮的無限羨慕下順利地踏上了研究生的深造之路。
出國深造,那更是普通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遙不可及的夢。“富二代”們也不用非得雅思考多少,GRE考多少,隻要有錢,這些都不成問題!他們出國留學就跟飛一趟北京和上海一樣輕鬆!可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卻需要挑燈夜讀,埋頭苦戰,殫精竭慮,博得個GRE、雅思等的高分,過五關斬六將,要花費多少心血才能獲得一張留學的通行證。
教育,並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並不是孩子想走多遠就能走多遠,它需要父母強勁的經濟後盾予以支持。寶寶能走多遠,不僅是寶寶智力的比拚,也是父母財力的一場大較量!
高通脹下,你家寶寶還能上得起學嗎?
CPI對於如今的中國人來說,已不是什麼新鮮詞彙了。CPI的節節攀升、物價的飛漲,讓老百姓叫苦不迭。由此衍生的“蒜你狠”、“薑你軍”、“豆你玩”、“糖高宗”、“花你錢”等,亦表現了百姓對於漲價的無奈。
與之同步,教育費也是水漲船高,成為壓在父母心頭的一座大山,壓垮了眾多父母的錢袋子。根據2009年國家統計局的一項調查顯示,高昂的教育費用已成為有適齡上學子女居民家庭中一項沉重的負擔,有七成的家長覺得難以承受。而這些費用除了學費外,還包括補課費、擇校費、住宿費、生活費等。
近日,在上海浦東機場發生的留日返滬的中國留學生汪某刺傷母親顧某的案件中,母親顧某每月工資7000元,算是工薪階層中薪水較高的。但為了支付兒子5年來留日的學費,明顯已經入不敷出,難以為繼了。她需要到處借錢才能讓不孝的兒子繼續他的學業。終有一天籌錢無路,無良的兒子返回上海舉刀將可憐的母親刺傷。也許,如果顧女士沒有被兒子刺倒,也可能終有一天會為支付沉重的教育經費而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