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追問
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觸碰到一個鮮為人知的群體。隨後,我開始組建團隊,展開調研,撰寫報告。2009年,我和我的團隊,在總結了這個群體與螞蟻的三個共同點“高智(知)”、“弱小”、“聚居”後,將之命名為“蟻族”,並於同年9月出版了第一部揭示這個群體的著作《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此書一經問世,便吸引了眾多目光,並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2010年伊始,《蟻族》一書被國內三十餘家媒體聯袂評為“2009華語傳媒年度圖書”,並獲選“中國圖書勢力榜非文學類十大好書”,“蟻族”一詞入選由國內語言文字專家評選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語”。在“鳳凰·百度時事沸點事件”評選中,“蟻族現象”以在百度搜索中20008252次的搜索量,當選“影響時代社會類”事件。在2010年3月舉行的全國“兩會”上,“蟻族”更是讓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掬了一把同情之淚,並引發了一番論戰……自中國時興“年度流行語”評選活動以來,迄今為止還隻有“蟻族”這個詞享受到了被人們跨年度持續關注的殊榮,其在社會上掀起的熱度從2009年一直延燒到今,一個龐大的、難以統計的城市沉默群體,也由此浮出水麵。
“蟻族”這個詞,之所以能被社會廣泛接受並認可,傳神之處就在於它不僅描述了物理狀態上聚合而居的一群人,更表達了這群人心靈深處的一種訴求——留下,就有機會;奮鬥,就有希望。即使隻有1%的機會和希望,也會換來200%的鬥誌與期待。所謂“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支撐“蟻族”留守大城市的原因,並不來自物質條件上的誘惑;相反,是物質越貧乏與困頓,越能激發他們精神上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熱情與憧憬。即使他們暫時沒有豪門的觥籌交錯,暫時沒有生活的舒適愜意,暫時沒有愛情的甜蜜浪漫,但他們無怨無悔地用青春編織自己的夢想,用汗水和淚水換來家人的自豪,在他們身上能若隱若現地看到“中國夢”三個字,更讓社會看到這一代人的希望。
更為重要的是,“蟻族”的存在,讓所有人在肯定共和國60年巨大成就的同時,都不得不認識到,地區城鄉差距依然存在,社會資源分配依然失衡,教育體製改革依然滯後。而且,隨著對“蟻族”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人開始不斷地問我,隻要大學畢業、收入不算高,即使不住在“聚居村”,而是聚居在大城市,在廣義上說是不是也可以算“蟻族”?還有人跟我說:隻要一個人年輕過、奮鬥過,他就不會不被“蟻族”的故事所感動,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蟻族”情結。
“蟻族”來自不同的省份,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我其實一直都在找尋這樣的人——他們是普通人,身上體現著我們這一代人最寶貴的文化價值,同時在彷徨中尋找著未來的路。他們身上有深深的曆史烙印,同時在創造曆史。當我發現“蟻族”後,我知道,他們就是我要找尋的那些人。他們的生活環境、人生經曆和價值取向盡管各不相同,但是他們卻同樣體驗著這個時代共有的懷疑惶惑和苦惱迷惘。我聽他們的聲音,感受他們的心靈。我想知道他們的成長經曆,更想知道他們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後來,我決定記錄下他們,寫出他們的人生,探究他們的心靈,或者說通過他們,探究我自己的心靈。最終,這些想法彙總凝練形成了第一部《蟻族》。雖然這本書中的主人公並不能代表全部“蟻族”,但他們像一扇扇明亮的窗子,透過這些窗子,真實的“80後”撲麵而來。而我想做的,其實和“蟻族”一樣,先找到夢想,再尋找未來。
第一部《蟻族》的問世達成了我當初做“蟻族”研究時許下的第一個願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引起社會對這個群體的關注,讓人們了解到一群真實的“80後”。而我當時許下的第二個願望——希望青年朋友們通過對“蟻族”群體的認識和反思,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展開思考——將在本書中予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