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蟻族Ⅱ——誰的時代》中,我和我的團隊已不局限於對“蟻族”群體的再描寫,或者說,我們已經超脫了對這個群體的描述。一個大學畢業生進入聚居村,成為“蟻族”,往往是被動的。若幹年後,他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奮鬥,脫離“蟻族”,走出聚居村,則是主動的。但到這時,他還想不想出去?他是否還記得曾經的夢想?或者自己的肉體出去了,而心靈卻依然困在聚居村,永遠地成為一個“蟻族”。其實,“蟻族”不僅僅是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等大城市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物理存在,它在精神和心理層麵延伸得更遠。“蟻族”所表現出的平和、樂觀、希望或者焦慮、失落、無助,“80後”或多或少都會找到自己精神上的“蟻族”,更多的人包括我都非詩意地棲居在自己的“蟻窩”中。也許我們沒有“蟻族”那樣窘迫的生活,但在現實的無奈與無力麵前,誰人不是螻蟻?
因此,《蟻族Ⅱ》所要記錄的,並非僅僅是“蟻族”這個群體,而是想捕捉並傳達我們這一代人那種精髓、韻味與感覺。可以想象,關於這個時代,今後的史書、傳記和統計數字將會多不勝數,但單靠這些是無法完全傳達出一個時代的內涵、風味以及現實的。這正如光靠度量衡是無法說清一個人的長相與舉止,再美的彩色照片也無力傳達身臨其境的感覺。隻有“社會圖景”中的人物才能反映出這個時代真實的麵貌。因此,本書所要呈現的,正是當代中國“社會圖景”裏一代人的困惑、焦灼、痛苦、迷茫和夢想。
盡管在某些大人物看來,我們所關注的這些人都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傳統的意義上,他們隻不過是時代的旁觀者。他們沒有個人曆史,他們雖也在劇場內,卻毫無戲份兒,甚至連跑龍套和坐在台下欣賞的資格都沒有,他們或許隻能站在舞台的側麵或幕後去窺視劇情的發展。但我想,從他們的角度,也一定能見人所不能見者,注意到演員或觀眾看不到的地方。畢竟,他們是從不同的角度看,並反複思考著——他們的思索,不是像鏡子般的反射,而是一種三棱鏡似的折射。基於這種考量,我大膽使用了一個發問式的副標題——誰的時代,我希望用有力的質問,激起讀者頭腦中的不安和躁動。但願讀者能喜歡這樣的態度和方式,並希望你們能與我們一道,興趣盎然地探索當今之時代和當代之青年。
記得第一部《蟻族》麵世時,曾有人指責它既不符合學術規範,又沒有什麼宏大的“理論”,隻不過是一些研究報告、人物專訪和調研手記等素材的堆砌。而這本《蟻族Ⅱ》,則可能更會讓某些人感到“失望”和“憤怒”了。相比於第一部《蟻族》中完整的結構,這本書有點四不像:對話、來信、回訪、報告、評論等都混合其中,但我希望讀者能從這雜糅的形態中,找到不變的主題——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如何理解我們身處其中的時代?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還要強調的是,盡管《蟻族Ⅱ》不是第一部《蟻族》簡簡單單的延續,但有兩點卻是共通的:一是這本書仍然沒有想象,隻有事實。非虛構文學的力量在於其真實性,與虛構相比,真實更能震撼人心。二是本書的作者依然全部是“80後”。“80後”寫“80後”曆史,既具價值性,又具挑戰性。因為它要求我們首先是觀察者,在研究和書寫時,必須盡量保持客觀的立場和態度。但我們畢竟又是這一時代的親曆者,我們能依賴的,除去專業的學術訓練,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社會的感知,這使得我們的研究始終有一種動人的情緒和溫度。“當代人不著當代史”,這種雙重的身份有好處也有局限,但不管怎樣,我們是真誠的,我們將自己真實的感受、真實的思想記錄下來,交給讀者,交給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