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逐鹿之爭(二)(1 / 2)

其餘四國各居地圖一隅,北邊的梁國兵強馬壯,國君在景朝當諸侯時就曾是赫赫有名的戰將,也是最先與皇室反戈擁兵自立的,國土在五國中最大,是公認的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國家。

南方的苗國論軍事實力局五國最末,但這個國家盛產奇珍異寶和美人,靠著這些年用不斷送禮的方式滲透進其他四國——不管哪一國的貴族家裏,多多少少一定有苗國送來的珍寶。苗國的美人也在世家間頗有地位,成為世家夫人或是宮中貴人的不在少數。

潛移默化間,四國若是想對付苗國也得掂量掂量了,畢竟他們的子嗣有很大一部分都流著一半的苗國血統,與半個親家拔刀相向不合適。

西邊是楚國,追根溯源隻是景國皇室的一支旁係宗室,楚國占據的西邊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的同時,卻也很難大麵積推廣農業。沒有北梁的兵強馬壯,也不比苗國物產豐富,但能讓楚國成為霸主之一的最大原因,就是這個國家信奉玄學。

除了有國師這個聽起來就很神棍的職業手握大權外,楚國的百姓幾乎人人都會扶乩之術,甚至在這個國家,如果你的“神力”如果足夠強大,搖身一變成為貴族也並不無可能。

典型代表就是楚國國師,聽聞他曾經隻是個街頭算命的卦師,卻一語命中了當時還隻是庶出子的宗室之子會登基為帝的未來,之後隨著他一手出神入化的卦術,為楚國避開了諸多危機,成功成為了君王都禮讓三分的國師。

最後,東邊則是夏國,也是這片版圖上曾經的霸主。論國祚已有數百年,卻在五十年前因丞相謀逆,被景國奪去了江山。不過顯然,景國的氣運同樣不佳,在山河飄搖時接手的權利不過兩代帝王便再次分崩離析,在各諸侯國紛紛擁兵自立爭奪版圖時,大夏國也打著光複正統的旗號,將當年宮變中僅存的血脈延續下來,立了一個不到七歲的稚子為王。

畢竟距大夏滅國才不到百年,在諸多百姓和舊臣心中,這天下仍是大夏的天下。故而一聽聞大夏複國又廣招賢才的消息,便有許多有識之士慕名而來,迅速撐起了大夏的脊梁。

因著滅國的教訓,大夏躋身為五國之一後便廢除了丞相一職,三公實則隻存兩位,太尉掌軍務,禦史大夫掌監察,共同輔佐君王理政。

但君王幼小而仁弱,大夏朝中便由這兩公把持大權,形成了兩黨分庭抗禮的局麵。

剛剛還在慷慨激昂地批判亂世動蕩的書生,說到這裏突然話鋒一轉,開始講起大夏這兩位權臣的八卦:“論起這兩位,一位是世家出身三代為官的翩翩公子,一位是用兵如神戰功赫赫的將門之子,兩人對大夏的忠心天地可鑒,可偏偏就是說不到一起去。大到朝廷決策,小到吃食口味,都堪稱極與極。就是一山不容二虎,也沒見過如此截然不同的。”

有人好奇詢問道:“一文一武,本該是極好的互補,怎就鬧成了人盡皆知的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