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章:殺人滅口(1 / 2)

隔日一早,刑部尚書於兩儀殿小朝會上遞上奏疏,彙報刑部的審案結果,於三泰無疑成為目前最大的嫌疑人,李浩的嫌疑自然就減小了,甚至可以說沒有嫌疑了。

然而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替李浩求情,其他人是因為跟李浩不熟,而程咬金李績他們則因為不想表現得和李浩很熟,反正李浩現在沒什麼嫌疑了,放出來也是遲早的事,他們也就放心了,讓給他在牢裏再待一段時間吧,反正他經常坐牢,習慣了。

李世民也沒想到眾大臣沒有一個人替李浩求情,不禁感歎李浩的人緣實在不咋滴,既然大家都不求情,他也不能主動提出釋放李浩,隻能讓刑部尚書繼續追查,一定要逮捕於三泰,同時查證背後有沒有主使之人,英明如李世民,他不認為一個小小的蛇頭敢對堂堂侯爺動手,肯定有黑幕,他這次很惱火,有毒的雞叉骨流入皇宮,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如果自己誤食了,現在豈不是翹辮子了,他甚至懷疑下毒之人的目的是不是就是為了謀害自己,自然要求刑部一查到底。

刑部尚書領命繼續追查,通緝於三泰的海捕公文發散出去,當天就已籠罩整個京兆,開始向全國蔓延,投毒事件越鬧越大,大唐日報的頭版頭條每天都是投毒事件,最開始的一兩天,全都是質疑李浩的,少年英雄為何會變成投毒嫌疑犯,當時就有許多人力挺李浩,說此事肯定跟李浩無關,如今於三泰成了最大的嫌疑人,立刻就有大批文人替李浩鳴屈,讀報的百姓們紛紛大罵於三泰,同時為李浩鳴不平,李浩的聲名在長安城中一時如日中天,酒樓,茶館,這些閑聊之處,百姓們都在討論李浩。

有個文人寫了一篇文章,叫做《藍田縣侯賦》,投稿大唐日報,即日便刊登在報紙頭條,李浩的生平事跡被全部挖出,放眼一看,滿滿全是功績,從獻方治瘟疫,種牛痘,定關中大旱,發明曲轅犁,發明香皂牙膏等日常用品,全都是造福百姓的大事。

再看李浩的戰功,征吐穀渾一役中,擒獲敵酋伏允,攜四千之眾死守庭州,拒七萬敵軍,領兵攻滅高昌。

經百姓這一番傳頌,朝中眾臣這才發現,不知不覺間,那看似無賴的混賬小子已立下如此多的功勞,而且每一件都是大功,倘若換成其他人,有這麼多的功勞,估計已經成為朝廷重臣了,然而李浩至今還是個無權無勢的科研寺卿,也就一個藍田縣侯的爵位看上去還不錯,僅此而已,眾臣不得不再次重新審視李浩,這樣一個少年英雄,真的是混賬嗎,他的前途,似乎比任何人都要光明。

百姓的言論形成了輿論壓力,有人奏報李世民,請求開釋李浩,但李世民卻沒有批,說再等等,不過他卻下令李浩家人可以自由探監,刑部不得阻攔。

這下好了,刑部大牢外圍了一群人,全是李浩的家人朋友,圖蘭朵見到李浩的時候,表現得格外開心,還狠狠地揪了一頓李浩的耳朵,因為李浩害她擔心了,其實她在進大牢之前就已經偷偷抹過眼淚了。

秦素定力稍差,跟李浩說著說著,就已淚水盈框,李浩隻能不斷勸慰。程處默則進來跟李浩把酒言歡,順便祝他早日出獄。

一旁的侯君集看得很不是滋味,他也聽到了外麵的傳聞,知道李浩已經洗脫嫌疑,出獄隻是遲早的事,他好羨慕李浩,在刑部坐牢還能坐得這麼愜意,而且他也說過李浩絕對不可能活著走出這片大牢,現在似乎要被打臉了。

一整天的時間,刑部大牢前熱鬧得仿佛菜市場,李府的人第一次覺得刑部大牢其實也沒那麼陰森恐怖。

李浩家的人開心了,卻有人犯愁了,而且這兩人還是親兄弟,沒錯,就是李承乾和李泰。

於三泰暴露了,李浩洗脫嫌疑了,李承乾能不犯愁嗎,隻要於三泰被抓住,肯定攀咬到他身上,他現在可不是犯愁那麼簡單,而是嚇得渾身發抖。

至於李泰,他就要淡定得多,原本的一石二鳥計劃已經飛了一隻鳥,現在隻能對付李承乾了,他趕忙命人去城西荒山小院一趟,先讓於三泰寫下一係列供詞,免得到時候出現什麼意外,為了太子之位,他不得不小心謹慎。

他雖然很謹慎,但還是疏忽了,他不知道自己去牢裏探望李浩的行為已經引起了李浩的懷疑,現在飛鷹特戰隊盯上他了,被鷹盯上的獵物,還能往哪裏逃。

盯上李泰的不止飛鷹特戰隊,還有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從動機出發去推理,他隻要推想,如果太子犯事了,誰獲益最大,答案很明顯,得益最大的是魏王李泰,其次算是吳王李恪,因為這兩人都覬覦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已經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