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幾乎人人都聽過。
眼下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之爭,唐軍占據高大堅固的長安城,可以說是占盡地利。
然而天時卻幫了吐蕃,至於人和,吐蕃有近十三萬大軍,而長安城中唐軍隻有五萬不到,這勉強算為人和吧,人和這一項,唐軍又輸了。
天時地利人和三大作戰因素,唐軍已失其二,自然會陷入苦戰,失去了床弩利器,唐軍猶如虎落平陽,再難逞威,一時間盡落下風。
長安城實在太大,兵線太長,五萬大軍當真難以守住,一天下來,唐軍折損一萬多兵士,李靖知道如此下去不是辦法,當夜下令,連夜遷移百姓和物資進皇城,明日再戰時,若遇情況不對,立刻撤入皇城。
軍神就是軍神,敢於取舍,不會拘泥於一城一池的得失,在他的眼中,隻有戰事的勝利,滿滿都是大局觀。
隔日一早,吐蕃再次攻城,氣溫雖然有所回升,但效果並不怎麼明顯,而且唐軍將士的手早已凍傷,床弩也盡數毀壞,就算天氣回到夏天,似乎也沒什麼用。
李靖在夜間下令用水潑灑城牆,讓城牆結冰,阻礙吐蕃大軍登城,雖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似乎也無法逆轉戰局,到下午時分,李靖聽了戰損彙報後,蹙眉沉吟了許久,當即下令,全軍撤退,死守皇城。
唐軍撤退,吐蕃軍一擁而上,占領了長安外城,紛紛歡欣鼓舞,祿東讚進入長安後,當即便下令關上所有城門,以防大唐援軍到來,而李浩的大軍此刻距離長安還有七十多裏,雪天路滑,騎兵的速度也上不去,想要到達長安,至少還要一兩天。
祿東讚占領長安外城後,決定趁著大軍士氣正盛,一舉拿下皇城,便下令連夜攻城,從夜間打到隔日中午,雙方損失慘重,唐軍隻剩兩萬多人了,而吐蕃軍也折損了三萬多。
李靖正在經曆著此生最慘的一役,玄武門那邊的五千大軍是萬萬不能動的,那可是太極宮的後門,必須留在那裏抵擋倫珠仁增的一萬大軍,若是玄武門失守,那一切都完了。
考慮到隻有兩萬人了,守皇城也顯得力不從心,李靖一咬牙,下令退守太極宮。
當天夜裏,唐軍直接撤退到了太極宮裏,偌大的太極宮此刻聚集了二十多萬百姓,李世民的身體最近康複了許多,幾乎每隔一個時辰,都會收到李靖派人送來的戰報。
當天夜裏,李世民披著毛絨絨的大衣,站在太極殿前,望著威儀無比的太極廣場上布滿了避難帳篷,他甚至可以感覺到百姓的驚惶,心中頓覺酸楚,李治悄然來到了他的身畔,輕輕喚了聲:“父皇,您大病初愈,莫要在夜間出來,會凍著的。”
李世民沒有答話,沉默了許久之後,忽然道:“封李浩為兵馬大元帥的事……朕現在覺得,不後悔。”
李治聞言一怔,隨即釋然,其實李世民根本不願意封李浩為十道兵馬大元帥,之所以點頭允許那封聖旨,完全是為情勢所逼,然而到了此刻,李世民也終於想通了,百姓已淪落到進太極宮避難了,他還有什麼退路,哪怕就是李浩造反,篡奪皇位,起碼他會善待百姓。
李世民忽然轉頭望向李治,問:“治兒,你說李浩……會不會借機竊取大唐江山?”
李治搖頭:“不會。”
“你便這麼信他?”李世民疑惑地望向李治。
李治用力點頭:“他是兒臣的老師,也是兒臣最好的朋友,兒臣知他,便如他知兒臣一般,李浩不是那種人。”
“唉……但願如此……”李世民長歎一聲,緩緩道,“治兒啊,父皇老了,倘若這次李浩能力挽狂瀾,而又不借機謀反,說明李浩確是赤膽忠良,你可將其引為肱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懂父皇的意思吧?”
李治肅然拱手:“是,兒臣明白了,父皇。”
葛爾東讚又占領了皇城,可把他開心壞了,隻要再攻下太極宮,他就能割下李世民的人頭了,從此以後,他葛爾東讚將名揚天下,而他們吐蕃也可入主中原,自此取代大唐,鞭笞天下,威懾萬邦,這還不夠,到那時候,他會找機會架空鬆讚幹布,奪其皇位,那麼他葛爾東讚就是天可汗了,掌握著億萬生靈的生殺大權,他自信,憑著自己的無上才智,放眼宇內,絕無敵手,祿東讚不是清高之輩,他也有非常強大的權欲,隻不過他善於隱忍而已。
這一次葛爾東讚沒有選擇繼續推進,因為連續一天一夜的攻城已經使吐蕃大軍疲憊不堪,他下令讓大軍休整一夜,明日一舉拿下太極宮。